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东营年均开展黄河主题研学26万人次——

黄河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06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张桂玲 季俊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东营市东营区第二中学校长张晓亮和学生在黄河口研学。 王鹏 摄

  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的一节共生式生态高效课堂上,融合地理与历史的“黄河口生态保护”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黄河泥沙样本分析,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实践探究学习中理解黄河文化。

  “我们通过设计实施‘学科+活动’的课程模式,将黄河文化融入生态、历史、艺术等模块,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东营区第三中学校长张志永介绍。

  这是东营市以黄河文化哺育时代新人的一个镜头。东营市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黄河精神内核的黄河文化,凝练为具有东营地域特色的七个维度: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仁爱精神;家国同构、团结协作的责任担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拼搏奉献的实践品格。

  “这既是一张富有东营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价值谱系图,也是东营学子应该补足的‘精神钙质’,将其落实的首要阵地是课程与课堂。”东营市教科院院长董永新说。

  以东营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为例,该校开发的“全域生态研学课程”将黄河文化育人与生态文明教育紧密融合,既能培养具有生态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该校还将课堂搬到黄河口湿地、盐碱地农业基地,设计实施了“观察湿地候鸟”“盐碱地水稻种植实验”等实践探究项目。

  “通过实践学习,我们看到科学家们在盐碱地种出了金黄的稻穗,这让我明白了拼搏奋斗的精神价值。”学生张子涵在研学日志中这样写道。

  “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活态传承,就是要从实践中来,到生命中去!”东营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培禄表示。像这样打破校园围墙的“大课堂”,也推动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黄河文化研学实践,覆盖了全市每所学校。

  “每一条研学线路,都在生动讲述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东营市研学工作负责人李洪光介绍,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文化馆等为依托,东营市建立了以国家级研学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枢纽、市级基地为站点,布局互联互通的研学实践网络,开发研学课程体系,涵盖黄河入海、红色教育等特色研学线路。近三年来,全市年均开展黄河主题研学26万人次,黄河文化非遗传承覆盖90%以上中小学。

  东营黄河文化的传承,更令人瞩目的是跨区域合作。东营市教育局在山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以黄河流域研学联盟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开发建设了“黄河流域研学实践教育数字云平台”,整合沿黄九省区研学资源,汇集研学基地资源552个,研学课程1464节,研学线路196条。

  在东营,“黄河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东凯实验学校的美术课上,学生以黄河泥沙为颜料创作“生态画卷”;英才小学开设“黄河文化创客空间”课程,学生设计的“智能湿地监测无人机”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

  “将黄河口的黄河文化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全过程,既为黄河文化传承找到最具广泛性、普及性的实践载体,也为塑造时代新人注入最厚重、最坚实的精神力量。黄河文化最动人的回响,莫过于校园里琅琅书声与黄河浪涛的合鸣。”东营市教育局局长董玉奎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