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萤火照山河

——全国特岗教师群像扫描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本报记者 张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特岗教师与学生一起跳绳。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资料图片)

 

湖南省保靖县特岗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作业。       俞采华 摄       (资料图片)

  在神州大地的褶皱深处、偏僻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大山的守夜人,是乡村的点灯者。点点萤火汇成星河,他们是令人尊敬的无名英雄。

  当城市的霓虹照亮无数前程,他们却转身走向那些显得安静的乡村,用青春的笔墨,在那些偏远的坐标上,书写下这个时代令人心动的温暖诗篇。

  岁月无言,世人却会铭记:他们用单薄的肩膀扛起教育公平,他们用温暖的双手托起无数梦想。

  他们就是特岗教师。20年来,118万名特岗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扎根三尺讲台,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他们以平凡之躯建非凡之功,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们的姓名,或许不曾惊天动地,却足以汇成奔涌巨浪,支撑希望的种子在中国最需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向你们致敬,扎根乡村的特岗教师们!

  

  心向深林筑梦长

  为什么,你要远道而来?明知道前方的路泥泞遍布、荆棘丛生,却铠甲披身、逆向而行。天地之间,留下一个无畏向前的身影。无他,只因对这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

  为何要来?选择背后,是人生对理想的追寻。

  山峦叠翠,清江如练。青山绿水间,覃瑶已经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耕耘了许多年。

  一名省城的高收入白领,缘何会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大山里当一名特岗教师?覃瑶的答案很简单——

  “父辈点灯,我愿续光。”

  40年,她的父亲覃诗清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枝柘坪默默驻守。一支粉笔用报纸包着,直至化作粉末;一本字典反复翻阅,烂到糨糊粘补七八次——那样的岁月,没有磨灭他对讲台的眷恋。深夜灯光下批改作业的身影,成为覃瑶心中不灭的灯塔。

  时至今日,覃瑶仍清晰地记得来到贺家坪小学的那天,孩子们如小鸟般叽叽喳喳地紧紧围着她。“那一双双眼睛清澈明亮,盛满对知识的渴求。那一刻,我仿佛成了孩子们的妈妈。”她说,“我不是在选择命运,我是在回应命运。”

  为何留下?坚定之中,是信仰对岁月的回答。

  从新疆乌鲁木齐碾子沟汽车站来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眼前是无尽的草原,地上的羊群像天上的云朵,碧蓝的天空像深邃的海洋……一路上,许彦云望见了此生见过最美的风景。

  2006年9月,刚大学毕业的他离开家乡甘肃,来到昭苏县喀夏加尔乡中心学校任教。

  “你来得太好了,我们学校建好了,但缺理念、缺老师,现在还差20多位老师呢。”刚到喀夏加尔乡中心学校,老教师努尔江便骑摩托车带着他,绕着全乡主街道转了一圈。努尔江的话言犹在耳,为了一句承诺,许彦云认定,这里就是他的战场。

  “离乡亦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17年,许彦云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边疆。“我看到我们的学校,是乡里最高的楼房;我看到边疆的孩子,眼里有渴求知识的光。”许彦云欣慰地说。

  何去何从?抉择之际,是初心与远方的呼唤。

  从老家河北沙河市来到河北威县,从城镇“逆行”到乡村,起初,威县常庄学区教师李亚波只是想圆自己一个教师梦。

  直到一个夜晚。那夜,清冷得能听见月光落地的声音。其他教师都已回家,学校停水、停电,漆黑的校园唯独剩她一人。宿舍里半截蜡烛的烛火在玻璃瓶口摇曳,李亚波的影子被拉得忽长忽短,在斑驳的墙面上颤抖。

  孤独,蔓上心头。走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李亚波做着思想斗争。就在脑海中“离开”和“留下”两个声音激烈辩论不休之时,她看到了央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报道里的事迹。

  屏幕里,扎根乡村36年的教师支月英动情地说:“不是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这句话直抵李亚波内心深处。

  “不走了!”李亚波落子无悔。打那以后,于她而言,乡村教师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事业,值得毕生去追求。

  与其说“花开不只在春天”,不如说“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于特岗教师而言,那烈日、寒风、雨雪便是滋润花的养分。

  谁承想,山东汉子竟成了湖南细伢子的“爹”。

  从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后,庞晓晓曾辗转到陕西支教。2016年,他来到湖南省安化县南金乡将军完小继续担任教师。学校坐落在安化县最高峰九龙池半山腰,从县城到这里,需要经过600多个盘山弯道。

  他不承想,不少孩子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庞老师,您可以教我们多久?”

  学校缺语文教师,他“戴钢盔爬树——硬着头皮”教起语文,没想到孩子们却跟家人们“炫耀”说:“我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但是教得特别好……”

  这些年,他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爸爸”。和学生一起跳绳、朗诵、拍照,一起洗衣、拖地、除草……一个高大壮实的山东大汉,在“山岭静悄悄”的岁月里,早已养成了自己的感性和坚韧。

  “我若不吝付出,便能激发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若不懈坚持,便能使更多人看到乡村教育给大山深处带来的希望;若不断改变,便能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这,便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翻开庞晓晓的工作总结,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无数特岗教师的心声。这些闪光的日子,不只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亦是心灵的“富矿”。

  

  守心如月照大江

  为什么,你要坚守于此?明知道山里的天气阴晴不定,村里的岁月清贫寂寞,却将青春化作灯,时光汇成河。层峦叠嶂之间,呵护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无他,只因对那纯真的心灵爱得纯粹。

  单薄的脊背,或许改变不了山河,但能撼动人心。

  高黎贡山,独龙江畔。这里植被密、降雨多,尤其是强雨季,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2020年5月25日,百年一遇的泥石流袭击独龙江。那年,时任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校长赵浩兰带领7名教师与孩子们经历了一次“绝地求生”。

  “那时,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把每个孩子都保护好。”

  灾害发生后,没有电,他们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没有水,就接雪山融水;清晨,与食堂师傅一起做早餐;月下,带着学生讲故事、唱儿歌,安抚学生的情绪……通信中断的危急时刻,教师们轮流值班,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直至救援终于来到,一辆辆飘扬着党旗的推土机朝着他们驶来,孩子们安然无恙。“那一刻,我们兑现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庄严承诺。”赵浩兰说。

  粗糙的双手,或许无法修补残缺,却能浇灌希望。

  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有一个彩色的梦,它就在我的书包里,打开就能飞上蓝天;我想变成太阳,这样我就能跟月亮说话……”纯净的心灵让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小学校教师杨渊红了眼眶。

  “从酉阳的龙麻大坝来到黔江的高山大盖,你这不是从米箩篼跳进糠箩篼嘛!”在马喇镇官庄村小学期间,同事打趣她,她只是笑而不语。

  “不让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滑坡,不让一个应该上学的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杨渊走进乡村学校的初心。

  2017年,村小撤并到马喇镇中心小学校。在马喇镇中心小学校任教期间,她第一个加入学校扶贫扶智专项小组。照顾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孤儿等学生,在教师和妈妈这两个角色中不断转换。这些年,杨渊帮助的残疾儿童多达13名,送教上门7人,接受她送教服务的孩子,时间最短的几个月,最长的三四年。

  黝黑的肩膀,或许扛不起千斤器械,却能撑起苍穹。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买河小学,有一道特别的围墙。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李军鹏被任命为该校校长。

  这位校长可谓是“既当校长又当校工”。校园里水管破了、灯坏了、马桶漏水都是常有的事。李军鹏拿起维修工具,修电、修马桶、爬楼顶修太阳能……

  面对脱皮的校园围墙,李军鹏琢磨过许多遍。他带头投影勾描、重新粉刷。“学校没有美术教师,没人在墙上写过大字,教师们就把教室里的投影仪拆下来,晚上用投影勾描,白天再进行涂色。”他回忆道。

  如今,李军鹏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陪孩子们听故事、玩游戏。当被问起有没有信心时,李军鹏总说:“我来自农村,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人去任教,我想做一个为乡村孩子点亮星星的人。”

  祁连山东麓,层峦叠嶂。

  海拔2800米的大山深处,不知兜转过几个弯,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民乐乡玉泉小学才渐渐浮现……

  2015年,张泽旭通过“特岗计划”来到玉泉小学任教。至今,他还清楚记得刚走进校园时的一幕:那天,他换上笔挺的西装,紧张的心如小鹿乱撞,推开教室门,却只有4双懵懂的眼睛望向他。

  那一瞬,失落如潮水般涌来,却又被一股更汹涌的情感推开。他对自己说:“我要带好每一个娃娃。”

  此后,日复一日。天微微亮,他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孩子;夜幕降临,他护送孩子安全回家,平凡的日子如水一样静静流淌,已过十载。

  “每一天都很平凡,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教书育人、播种希望、引领未来,又是那么朴实而绚烂,那么平凡而伟大。”这句话,张泽旭说过一遍又一遍。

  

  愿化春溪出万山

  为什么,你要擎火而行?明知道长夜漫漫寒风刺骨,前路艰辛,却将微光捧在手,执着前往。千门万户前,划破一层层沉寂的夜幕。无他,只因对那人间的希冀看得真切。

  时代脉动奔涌不息,总有人伏下身,将耳朵贴紧大地的脉搏,只为听清每一颗种子破土时的声音。

  有一群孩子,他们的故事被称为“现实版《放牛班的春天》”。因为真实,这故事远比电影更动人。

  李平,他不仅是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也是“种春天的人”。

  学校位置远,音乐设施少,留守儿童多……那又如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倔劲儿上来了,他拖着行李箱,把“家”搬进了学校的临时宿舍。他组建“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从改编孩子们爱唱的流行歌曲开始,努力让阳光、温暖、正能量借助优美旋律流淌进孩子心里。为解决资金问题,他从每月工资中拿出大部分用于购置相应乐器,一坚持就是四五年。

  “教育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的无私奉献。”说这话的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学区肖夏小学教师董胜楠。

  村小缺音体美教师,于是董胜楠同时担任了四庙小学、庙东小学、庞桥小学、陈园学校等5所村小的走教教师。第一次去陈园学校,她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车,车底盘卡满豆秸秆。彼时,董胜楠心里泛起嘀咕:“1所学校尚且如此,5所该怎么办?”

  所有彷徨都在走进教室那一刻消散——“我们终于有音乐老师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期待和不停鼓掌的小手,瞬间坚定了她的信念。她带来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份自信与开朗。那些曾躲在人后的腼腆孩子,如今昂首挺胸放声歌唱。

  在歌声中,孩子们唱出乐观坚强,唱出家乡美好,唱出山河锦绣,唱出国家富强。

  历史长河沉默不语,但总有人选择化作河堤坚定的泥土,托起一叶叶游弋的小舟。

  开学第一天的课堂,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任明杰原有的设想便被打破了:铃声敲过,教室仍如喧闹的集市;请学生在书上写下姓名与电话,一场长达20分钟的“认知拉锯战”由此展开——有孩子不认识语文书,有人紧握铅笔不会写拼音,还有的愣愣望着他,眼神空白如未染的纸。面对47名清澈却贪玩的孩童,那一刻,他站在讲台上,第一次感到语言的无力。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后来,任明杰放弃了在办公室的休息时间,实施“驻班制”,把班级当成“第二个家”:与学生围坐聊天,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火车头”,带领学生在校园进行团体游戏;为回应学生对魔方的兴趣,耗时一周钻研魔方还原技巧……

  针对学生关于天文地理的兴趣,他购置《国家地理儿童百科》等书籍,在班级开设阅读角;面对10余名学生的魔方还原求助,他自编了“三阶魔方分步教学法”;在体育课上,他教学生踢毽子,帮助学生实现连续踢毽32次的突破……他把一个个“从没有”变成无数个“第一次”。

  “以生命陪伴生命、以成长唤醒成长,教育便在真诚相伴中生发出最坚韧的力量。”任明杰说。

  月光静默洒落稻田,总有人如守夜的稻草人,在寂静大地上写下一行行七彩的诗。

  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中心小学教师邹明月所任教的学校建在一大片稻田旁。在她眼中,这些农家孩子与城市学生并无不同,同样怀揣彩色的梦,只是缺少点亮梦的火种。

  她说:“孩子们目光所及,应是未来的方向。”于是,她以语文、音乐、美术和书法为经纬,为他们织出一张奔赴远方的网。

  春天来了,他们站在大片地里,向春风问好;秋天到了,他们站在树影丛中,写风景文章。

  朝阳初升,学校沐浴着金子般的阳光。“看到国旗飘扬,我想,我们正在为乡村的孩子带来希望。”邹明月感慨。

  夕阳西下,她站在走廊墙边,留下阳光的剪影;鸿雁南飞,她拿起七彩风车,寻找清风的方向。

  乡间小路上,不远处蛙鸣起伏,晚风拂过邹明月的衣裳,乡村生活从容而安详,有诗更有远方。

  萤火之光虽微弱,但千万萤火虫齐相聚,就能照亮整片山林。他们便宛如那萤火虫,用微弱但坚定的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润物无声的奉献。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星星点点,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他们站在哪里,哪里就是理想主义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教育最坚实的阵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