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认知规律启发网络育人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陈丽荣 黄森森 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育人在沉浸式互动、场景化体验和社交化分享中,实现从信息流量向思想能量的转变

  将认知规律深度融入网络育人实践,适应青年一代认知特点,是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以网络育人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网络育人,绝非传统课堂的简单数字化迁移,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范式革新。它通过重构教学互动关系,使思政课教师转型为“云端引路人”,使每一块屏幕都成为映照价值的“观念棱镜”,在沉浸式互动、场景化体验和社交化分享中,实现从信息流量向思想能量的转变。

  遵循主动建构规律,以交互学习激活青年认知新维度。按照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的互动中,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网络育人工作者必须遵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设计交互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其次,要建构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社交媒体、弹幕互动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再次,要善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图式和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最后,要倡导自我教育,培育学生元认知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分辨、道德评判、价值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总之,网络育人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批判性吸收和转化,不断实现从知识认知到价值内化的自主建构。

  巧用联觉整合规律,以全息技术打造感官联动新体验。感官作为个体信息接收的重要通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感知效果的提高有赖于多重感官激发,从而达到感官向思维的有效传导。网络育人工作者应灵活运用联觉整合规律,通过视听融合、虚实交互的数字化手段,充分激活学生的感官感受。一方面,运用交互式音视频、虚拟现实等手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数字内容,通过视觉冲击、听觉感染和触觉反馈等多重感官刺激,拓展学生认知深度和记忆强度。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开发情景模拟、云端社会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虚拟空间深度参与、实时互动。多感官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互动中内化,让思政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利用情感驱动规律,以智能叙事解锁价值共鸣新密码。情绪作为人类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在知识接受和价值内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使大脑皮层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提升,消极情绪则可能造成认知障碍甚至逆反心理。网络育人工作者应坚持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情感驱动规律,着力构建“情感—认知”协同发展机制。其一,重视情感化内容设计。可采用情感化叙事策略,通过微纪录片、动态信息图等形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活故事。其二,推行智能化情感交互。可以部署情感型算法,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语音情感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测学生的情绪状态,智能调节教学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其三,注重社交化情感共鸣。可以打造情感共鸣社区,设立云端树洞、心灵驿站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价值探讨和情感宣泄的空间。

  善用认知平衡规律,以认知冲突开辟思维跃迁新赛道。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冲突是实现新的认知平衡的内在动因,个体在化解认知冲突、重构认知平衡中实现认知深化。网络育人工作者通过精心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实现价值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建构过程主要包括:第一,问题诊断环节。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绘制认知图谱,开展智能诊断,精准定位认知结构中的模糊点和矛盾点。第二,冲突激发环节。根据认知结构中的模糊点或矛盾点,运用数字化工具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议题讨论,引发深度思考。第三,平衡调解环节。采用自适应学习技术,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程度推送差异化调解方案,要特别注意避免因过强冲突导致负面现象。第四,意义建构环节。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谱等可视化工具,将碎片化认知重组为系统化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意义生成和价值的内化吸收。

  活用内化外化规律,以虚实共生构建知行合一新生态。内化与外化是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重要范畴。当前,网络育人需要建设数字化“认知—实践”双循环体系,搭建虚实融合的知行转化通道,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线上反馈—线下提升”螺旋式闭环。线上学习依托虚实融合的实践场域,自主研发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式学习领悟理论知识。线下实践主要包括深入产业生产一线、基层治理前沿和乡村振兴现场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线上反馈主要是建立师生线上沟通和考核方式。线下提升通过总结反思、经验分享和成果展示等方式,深化实践成效,推动知行合一。这一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丽荣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5BKS140]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9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