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法大学召开“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建设咨询会暨涉外法治名师面对面启动会。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为我国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方向。
树牢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更要高度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涉外法治工作错综复杂,涉外法治人才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关键力量,其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法治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因此,德育应居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之首。这要求将德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维度渗透德法兼修的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深刻领悟法治精神背后的价值追求,以确保在涉外法治实践中,既能精准运用法律知识,又能坚守道德底线。
更为重要的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能够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思考和行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历练,使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坚实可靠的中坚力量。
优化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以课程体系为核心载体,通过“以德塑魂、以法强基、以国际视野拓维”的体系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在“以德塑魂”层面,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构建“思政+法治素养”双提升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强化政治素养与思想素养培育,通过专题课程、案例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突出法治伦理与法治思想课程的核心地位,将公平正义信念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筑牢法治信仰的思想根基。
在“以法强基、以国际视野拓维”层面,需紧扣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现实需求,精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聚焦涉外法治实践核心领域,开好和增设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经贸规则、国际贸易法等核心课程,确保学生系统掌握涉外法律专业知识。推进课程内容的复合化与国际化建设,开发高水平外语法学教材与双语教学资源,强化法律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法律沟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运用外语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对接国家涉外战略需求,将区域国别法律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构建宽广的国际法律知识结构体系。
探索国际化实践教学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因此,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加强与涉外法治实务部门的合作,构建完善的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基地体系,推动司法实践问题入课堂、真实案例入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涉外法治思维和解决复杂国际法律纠纷的能力。学校要建立模拟国际法庭,深化模拟国际法庭等实践教学,聘用涉外法治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导师,模拟处理涉外法律纠纷庭审。加强校院合作与校企协同,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以“开放性”为导向,与联合国国际司法机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等合作,增设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参与涉外商事仲裁和国际诉讼实习。积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项目,如引导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等。通过系列国际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法治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坚守法治原则和国家利益的优良品质。
锻造国际水准的涉外法治教师队伍
强教必先强师。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具备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是稳步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要多措并举,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强化涉外师资国际视野培育与实践经验积累,构建常态化机制,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域内外著名法学院校进修深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大胆引进国际法律专家,邀请国际法律领域的权威专家举办国际法治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分享国际法律事务处理的实战经验。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国际法律事务模拟训练,提升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与国际法律事务处理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加强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涉外法律人才双向交流互动,鼓励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邀请涉外实务专家参与教学,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健全教师发展规划,为涉外法治教师国际化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一方面要强化涉外法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课程,提升专业能力。此外,还要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学术研究,提高国际化水平。
(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