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贴着需求走、围着产业转、瞄着实战干,重庆科技大学——

做好服务区域发展“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5-10-22 作者:黎德龙 赵明阶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地方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需有所作为;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更责无旁贷。

  重庆科技大学立足成渝、面向全国,通过落实“科研攻关—产教融合—人才赋能”三维驱动模式,构建了高校与区域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

  科研攻关贴着需求走

  学校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推动科研从“论文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集中攻坚油气勘探开发、低碳冶金、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使学校创新链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

  加强党建引领下的有组织科研。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党委在科研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确保党组织在重大科研问题上的决策、参与和监督,全力打造与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校党委重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并积极加入区域和行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深化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加快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推动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等高水平平台建设,切实推进重庆资源循环利用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重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建设,优化重组省部级科研平台,全力推进重庆智能数学与自主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和运行。

  加速突破重点科研项目。持续凝练科研方向,大力打造科研团队,布局重庆智能数学与自主智能研究院、健康环境研究院等交叉平台,深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重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00万元以上企业科技攻关课题等重大项目上持续发力,力争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B类)。

  学科布局围着产业转

  围绕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需求,学校近年来以“强工、厚理、兴文、促交叉”为思路,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科与产业的契合度,形成了以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高端装备与电子信息等为主要特色的八大学科专业集群,学科直接对应支撑“33618”体系中87%的产业。同时,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初步确定重点建设学科18个,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冶金工程优势学科以及化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等特色学科为主,引领、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在海上稠油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冶金先进低碳工艺流程再造与二次资源利用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特色,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学科排名前1%。

  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学校统筹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动态调整淘汰与产业适配度不足的专业13个,新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智慧水利等前沿交叉专业。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健全学科交叉发展机制,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项目资助,建设交叉学科机构,推进学科融合,重点建设智慧油气田、智能零碳、智能安全等交叉学科群,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工作,通过重庆市第二轮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验收,获批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2个,2个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顺利通过验收。

  协同创新瞄着实战干

  学校近年来主动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将服务根系深扎川渝大地,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学校与重庆市政府共建重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相关研究成果获重庆市发展研究一等奖,并转化为全市资源循环产业政策。学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与中石油、宝武集团等石油冶金行业头部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的能力。

  精准布局激活区域创新生态。学校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占地920亩的重庆科技大学智慧创新中心,构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载体。这一布局既为油气装备智能运维、页岩气数字孪生等新兴方向提供了试验场,又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出智—企业落地”的协同机制,形成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的闭环系统,使学校成为成渝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

  打造良性人才引育机制。学校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实施“领军人才—产业教授—技能大师”三级人才引育计划,柔性引进周守为等院士团队,选派教师赴企业担任技术副总,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学校本科生培养通过理工创新实验班、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多元模式,推动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研究生培养实施“2461”模式,即与企业“双主体”协同,推进教学研用“四结合”,将职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

  (作者黎德龙系重庆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赵明阶系重庆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