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吴华伟(中)在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指导生产。学校供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育改革蓝图。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时代坐标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如何摒弃追逐学术锦标赛的虚幻浮光,以坚实的步伐扎根祖国大地,锻造强国栋梁,留下与时代同频共振、砥砺奋进的铿锵足迹?
1
本土化筑基:
从“悬浮办学”到“命运共生”
地方高校的关键资源,诸如财政拨款、生源质量与数量、毕业生就业渠道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所在地方。因此,努力构建深度嵌入区域发展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是地方高校转型成功的关键。而一旦高校与区域发展需求脱节,其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的期望,将直接制约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这种脱节带来的困境,在转型探索之前的一些地方高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某高校的毕业生曾深陷“企业不敢用、学生不会干”的尴尬境地。其机械专业的部分学生,即便苦学3年理论,再经过仓促实习,综合能力仍与真实的产业需求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导致毕业生难以实现从“校园理论”到“岗位实操”的有效衔接,陷入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面临技能匹配度低、岗前培训成本高的现实难题。
浙江某科技学院通过“一县一院一产业”的模式,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范本。该校与绍兴市柯桥区共建纺织产业学院,开设“纺织智能制造”微专业;为金华永康市的五金企业提供“机器换人”技改服务,3年内助力数十家企业完成生产线升级。得益于此,该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90%,真正实现了“办学在地方、扎根在地方、贡献在地方”的良性循环。
基于前述困境与成功实践,地方高校要系统性破解校地脱节难题,关键在于掌握以下三把“钥匙”:
一是以“需求”精准画像。地方高校可建立动态的产业需求数据库,并定期发布《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从而精准破解企业“隐性需求”难以识别的首要关卡。
二是以“契约”整合资源。地方高校可借鉴东莞理工学院与松山湖高新区的合作模式:政府承诺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高校保障每年输送500名定制化人才,企业则以技术参与课程开发。通过权责明确的协议,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合作生态。
三是以“制度”长效护航。地方高校可建立长效化市场化合作机制,避免“领导换届,合作停摆”,从根本上保障校企合作的可靠性与持续性。
2
工程化架桥:
打破“学科围墙”,锻造实战能力
成功转型的地方高校,往往致力于将“工程逻辑”深度融入传统的“学科逻辑”之中,并以此重构育人体系。
一是促进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具体路径包括:重构课程体系,如湖北某汽车工业学院将“机械原理”等课程拆解为“汽车生产线调试工具”等项目模块,让学生从大一起就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习;搭建虚拟场景,如江苏某工学院开发“虚拟施工平台”,使学生在模拟完成桥梁建造的全流程中实现场景化教学;打造双能师资,如浙江万里学院通过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制度与聘任“产业教授”,使“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有效带动学生工程竞赛获奖数增长3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是将产业学院打造为工程能力的实战平台。作为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抓手,产业学院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一方面,校企共建实体,如河北某工程技术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同投入资金,建成并共享先进的5G与物联网实验室,夯实了“设备共用、人才共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共研真实课题,如某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中,超过80%的毕业设计选题源自企业,其中“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改造”等项目可直接应用转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
产业化落地:
从“校园闭环”到“四链融合”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地方高校转型的根本落脚点。成功转型的地方高校,无一不以产业需求为逻辑原点,逆向重构人才培养链条,从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重构培养方案。一些地方高校通过精准对接市场与岗位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与专业体系。例如,温州理工学院通过调研百余家电气企业,精准绘制“低压电器设计”“智能控制系统调试”等岗位能力图谱,并据此开设对应课程。广东某高校则对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将传统的纺织工程专业改造为纺织新材料与应用方向,使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大幅提升。
二是以融合为路径,重塑育人体系。高校通过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复合型能力培养模式。例如,某石油设备智能制造学院构建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三维融合课程体系,开设“智能装备创新设计”综合课,融合机械设计、Python编程、专利挖掘与商业策划。在该课程中,学生改进“自动包装机”需同步完成技术方案、成本分析与市场推广设计。此外,该学院在“创新工坊”中孵化的多个项目已成功获得发明专利并被企业转化,学生成立的初创公司实现了“学习—创新—创业”的有效贯通。
当高校真正实现本土化筑基、工程化架桥与产业化落地,其成功转型的模样便清晰可见:一看“扎根地方”的深度。如盐城工学院围绕沿海产业需求,超60%毕业生服务本地制造业,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坚。二看“对接产业”的精度。如湖北某汽车工业学院学生被车企争聘,“上手快、留得住”成为毕业生的良好口碑。三看“服务发展”的力度。如东莞理工学院为松山湖高新区企业解决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源”。
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的转型之路,生动诠释了地方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们已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与区域发展血脉相连的创新共同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蓄水池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作者刘德仿系盐城工学院原副校长,宋青系盐城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洪林系盐城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