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论
■将图书馆搬到地铁站,让书“找到”需要它的读者,这是个有宏大远见的城市文化创意
■对公共服务实质内容的细化,是书香城市持续“飘香”的关键
在地铁上刷手机几乎是通勤“标配”,而武汉市民却有不一样的选择。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21个图书馆在车站内同步开放,每个图书馆存书400多册。随着武汉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图书馆也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开到了城市的更多角落。截至2024年底,武汉轨道交通网12条运营线路的312座车站中,拥有150余座图书馆。在武汉地铁图书馆里自助挑选、借阅心仪的图书,成了不少匆忙赶路却又喜爱阅读的人生活中的一段温暖时光。
将图书馆搬到地铁站,让书“找到”需要它的读者,这是个有宏大远见的城市文化创意。城市的文化气息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武汉地铁图书馆对城市微空间的精心雕琢所取得的成功实践,使城市书香的营造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飘散在人们必经的生活轨迹上,让阅读从一种刻意的追求,转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选择。嵌入日常的阅读场景,有效降低了人们接触书籍的时间成本,通勤路上的碎片时间被一本好书填充,地铁图书馆成了城市精神生活的延伸空间。这种对城市细节的尊重和浸润,正是书香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武汉地铁图书馆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对市民碎片化时间的精细利用。在人们出行的过程中,在行色匆匆之间也有慢下来的客观现实和心理需求。许多通勤路上的等待时光,其实是每天的“高频碎片”,在这种碎片化时间里,无意中窥见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书籍,可能会成为路上的小惊喜。随手翻开一页进行阅读,在读者享受文化浸润的时候,本身也成了城市书香的一部分。城市公共服务理应注意到这样的细节,扩展阅读场景,针对市民碎片化时间的特点,以服务者视角对市民生活场景进行洞察并加以利用。
对公共服务实质内容的细化,是书香城市持续“飘香”的关键。武汉地铁图书馆13年来不断发展,深入人心,除了在身边触手可及的便利和碎片化时间的填充外,更重要的是对读者群体的研究和分类内容投放。武汉地铁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在不同站点乘车的人群特点,调整书籍的类别,设置不同的主题。比如华中科技大学附近珞雄路站的主题是“走出心理学迷宫”,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占比较大。这种数据思维和用户思维的运用,体现了精细化管理服务精神,让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断根据用户情况进行调适,有利于通勤刚需群体形成阅读习惯,成为通勤与阅读的双重“常客”。
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需要便捷高效的借阅程序,避免复杂程序成为碎片化阅读的门槛。借书是否方便、还书会不会太复杂、能否在通勤路线上完成……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读者是否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借阅的障碍。武汉的地铁图书馆打通了与武汉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在通勤起点站借书,车上享受一段特别的阅读旅途,下车后便可以就近还书,不影响行走的步幅,不影响通勤的时间,做到了通勤时间的无缝对接,阅读行为无缝嵌入市民的生活线路之中。全市图书馆系统所构建的文化网络,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便捷的图书借还生态系统。看似庞大的系统,其实正是读者思维视角下对服务环节细节浸润的呈现。
从武汉地铁图书馆13年的实践可以看到,城市的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通行空间,同样可以通过精心营造,让它被赋予更多文化属性,具备情感价值,从冷冰冰的过渡性场景,转变为有温度、有文化、可停留的精神驿站,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而当文化服务真正下沉到街头巷尾,融入流动的人群与脚步之中时,必然会提升整座城市的文明温度与思想厚度。这种从点滴做起、于细微处用心的务实与创新,正是所有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书香社会的城市所应秉持的方向。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与合作交流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