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于大学而言,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和不可忽视的能量。无论是底蕴深厚的历史名校,还是紧扣产业脉搏的高职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挖掘、使用与维护校友资源,也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作答”。
日前,广东一高校党委书记率队赴粤港澳大湾区走访校友及校友企业,行动逻辑清晰:通过情感纽带连接校友,进而精准开拓就业岗位;而为校友企业授予“实习就业基地”牌匾,不单是一种形式,更是将校友关系转化为就业“通行证”的具体体现。杭州一所职业学院则构建“校友型产教融合新生态”,依托企业高管校友资源优势开展合作,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环环相扣。
职业类院校因其办学定位使然,校友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准”与“融合”。老牌名校则更注重“长远”和“战略”。年初,浙江大学上市公司企业家校友交流会提出“希望整合资源,校友和母校一起集中力量做有长期影响力的大事”——“长期影响力”的“大事”,便不仅是浙大的事,可以是浙江的事,全国的事,世界的事。而不久前清华大学一位校友攻克“紫杉醇生物合成”这一世界级难题,是清华校友资源在推动科技进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上的绝佳体现。
学校不同,与校友的关系维系便各有“绝招”,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精准融合”,还是老牌高校的“长远战略”,要做好校友工作,都离不开两大核心基石:“持续的情感投入”与“科学的制度化运营”。
“校友”二字背后承载着难忘的青春记忆,是无数人内心一块柔软处。校领导的一句问候经常能让校友眼含热泪,学校对校友事业的持续关注能激发校友的合作热情,本质上都是“真诚”在发挥作用。对校友的真诚关怀,是激发校友“念旧情、反哺母校”的原动力。
但仅有情感远远不够,“制度”是维系校友关系的坚强保障。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友总会、区域校友会、行业校友会等组织体系,定期举办校友返校日、行业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让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常态化;同时,搭建线上校友平台,整合校友信息、发布合作需求、分享母校动态,让校友即便身处异地,也能实时参与到校友网络中。这些制度设计,让校友工作从“阶段性活动”变为“长期化运营”,避免了“一阵风”式的短期行为。
随着时代发展,校友工作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新时代的校友工作,应朝着“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高效能联动”的方向迈进。“高标准建设”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制定清晰的校友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与路径,避免盲目跟风;“高质量服务”意味着既要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学术交流、资源对接等方面的支持,也要关注校友的情感需求,让校友感受到“母校永远是后盾”;“高效能联动”则需要打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招生、就业、科研、教学等资源,形成校友工作的合力,同时推动校友之间的横向联动,让校友网络成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
校友工作的目标,是将校友的“流量”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的“增量”。既要实现校友不同程度地反哺母校,让校友资源助力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也要为校友实现社会价值“助一臂之力”,让母校成为校友成长路上的“加油站”与“避风港”。
校友工作的至高境界,在于维系旧日情谊的同时,开创未来价值,并通过不断“开创”实现“双向赋能”:以母校之底蕴,成就校友;以校友之辉煌,反哺母校。俗话讲就是,母校以校友为荣,校友以母校为荣。另外,还有必要再加上一句:国家与社会,均以其为荣。
(作者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