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为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进一步巩固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国教育报》合作主办“实践育人的故事”栏目,连续报道全国各地开展实践育人的优秀案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当事人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敬请关注。
小时候,当红领巾佩戴在我胸前,那一抹鲜艳的红色便不断激励着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2018年,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如愿成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这份职业给了我与“红领巾”重逢的机会。“如何让政治启蒙相关活动摆脱枯燥?”“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我一直在探寻答案。
当我踏上祖国一片片干涸与丰饶并存的热土时,当“建功西部”的模糊想象逐渐变成清晰的当下时,答案慢慢浮现在我的眼前。
2023年,我接过“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接力棒,从北京出发,跨越800公里,来到我支教的地方——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过渡带的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
当地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牧民,常年放牧转场,很少能照顾到家里。学校成为孩子们接触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我发现他们拥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想,所以在设计开展“草原上的红领巾成长营”活动时,我充分发挥队员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有趣的实践中受到政治启蒙教育。特别是在“绿水青山中国行”活动中,京蒙两地队员化身“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通过云端共同探究造成京蒙两地环境污染的原因,学习环保知识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实际行动助力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队员们的自主性、团队凝聚力在活动中都得到了提升。
“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我发现,内蒙古当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但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加之交通条件不便,许多孩子从未走进过红色场馆。于是,我组建了“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克服实际交通困难,带领孩子们到红色地标参观学习,从家乡事中发掘素材,在场馆中感受先辈的热血与信念。回到学校后,队员们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感撰写成宣讲稿,利用升旗仪式和少先队活动课的时间娓娓道来。慢慢地,到红色地标讲解成为我和孩子们间的“红色之约”,越来越多的队员化身“红领巾讲解员”,用“童言童语”讲述家乡的故事,解读党的创新理论。
教育还应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户。我让京蒙两地“红领巾讲解员”进行云端视频联动。“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就是在我的家乡卢沟桥打响的”“蒙古马精神和红色文化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到“时代楷模”的无私奉献,队员们沉浸式学习了解党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
小小的云端窗口,让京蒙两地少先队员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了解到更多元的民族文化。孩子们在一次次的云端连线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场场精彩的活动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告别那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我离去的原因。一向能说会道的我,迎着他们闪烁的泪光,竟讲不出什么漂亮话,只是许下了未来一定再见的诺言。
回到北京后,我将支教故事讲给全校的孩子听,并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图书交流活动,让书本流动起来。两次的图书交流,3000余册绘本读物,百余封亲手书写的信件,诉说着京蒙两地少先队员长久的真挚情谊。
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我们还聘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支教老师苏正民成为校外辅导员;和青海、新疆、香港的少年儿童手拉手,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希望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是对全体西部计划志愿者莫大的鼓舞。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青年辅导员,能够投身到祖国建设的洪流之中,我倍感荣幸。我将继续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青春誓言,书写在教育一线的火热实践中,当好少先队员温暖的引路人,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叙事”。
(作者系北京市丰台区第三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3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