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促进县中振兴②
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是地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和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县中教学面临着深刻变革。教学改革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关乎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教学领导者,不仅承担管理职责,更是教学理念的引领者、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教师发展的指导者。
1
深刻把握核心素养导向理念
县中教学改革的首要困境在于教学观念滞后。在一些县中学校,传统的教师中心、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式依然占主导,教师的改革意识不强,家长对改革也存在疑虑。要让教学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高中课堂教学和评价变革。校长要以自身理念更新为起点,明确学校核心素养导向的发展愿景和路径,引领教师、家长和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与学习观念,达成推动教学改革的思想共识。
一方面,校长需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养人才。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方向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从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重要阶段。新高考与新课程改革都旨在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生实现全面、个性化与长远发展。校长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准确把握新高考与新课程改革方向,并将其与学校教学变革紧密结合,避免“唯升学论”“唯分数论”,坚守育人初心。校长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确立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成为独特的个体。
另一方面,校长需引领教师转变观念,做好家校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化解功利化倾向。校长应引导教师从“教知识”走向“促素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校长要向家长解读新高考改革方向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通过家校协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长还应在校内为学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通过个性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现实生活中,一些县中学生将考试与竞争视为学习的外驱动力,缺乏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校长要帮助学生明确人生规划与发展方向,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
2
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教学
教学活动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当前,一些县中在教学上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选课走班机制不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不足;二是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与探究;三是学科实践条件薄弱,学生缺少动手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校长要立足学校实际,发挥统筹与引领作用,从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科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推动教学变革。
第一,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多样化发展通道。校长要带领团队做好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科学设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节奏,确保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避免“抢跑”和压缩式教学。同时,校长要高质量推进选课走班制度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提供多样课程选择,编制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优化功能教室布局,借助信息化系统提升排课与运行效率,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课程修习方案,实现“一生一课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此外,要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生涯规划课程,落实导师制,整合教师、家长、校友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生涯指导与实践体验,减少选课的盲目性与学习的功利性,激发学生发展动力。
第二,倡导探究式与互动式课堂,推动教学方式转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校长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问题导向的互动、启发、探究和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浙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自2013年起,以“学历案”研究实践为抓手,以活力教育打造校园新生态,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让现代教育理念在课堂中落地,推进传统课堂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同时,校长应鼓励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与评价,基于循证教研改进课堂教学。校长还可通过设定相关主题的校本课题研究,改革教师荣誉与考核制度,将课堂创新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激励教师适应教学变革需求,积极探索,逐步落实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教学要求。
第三,搭建学科实践平台,创造“做中学”的条件。学科实践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实验等学科实践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要营造“做中学”“创中学”的校园文化,并为师生提供“做中学”“创中学”的条件。校长要引领学科优秀教师研究学科实践与新高考的关系,并积极开展学科实践。县中普遍面临经费和硬件不足的问题,校长需要盘活资源、创造性地开源节流,确保实验资源安全、可用、够用,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满足学生学科实践需要。同时,可以通过校家社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师生争取校外实践资源支持,并加大实验室、场馆等资源投入,借助区域协作弥补硬件短板,确保理化生实验课和探究性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3
培育引领课堂变革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校长推动课堂变革的关键力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部分县中教师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和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成为制约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因此,校长应把教师发展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制度优化与协作文化建设,培育教师成长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一方面,校长要优化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师考核机制,为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提供保障。校长要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改进的管理制度,将教学改进相关工作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与研训时间,并完善过程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学习改进。同时,校长要对教师研训项目严格把关,避免无目的、无计划的研训活动,注重研训内容的针对性,将研训主题与高中教学变革紧密结合。此外,校长还需构建激励性的教师考核体系,如将探究性与互动式课堂教学表现纳入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师创新成果给予激励,兼顾教师的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校长要注重教师协作文化建设,搭建校内外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拓展性学习。一要倡导“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师徒合作模式,并通过分布式领导,赋予部分教师教学管理和创新决策权,让教师也能够成为教学领导者。二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联合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以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性学习与跨学科教学。校长可在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已有教师共同体的基础上推动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研与教学,培养教师专家思维,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校长还可以通过创建“第三空间”、推进课题申报等方式,鼓励教师自主合作创新。同时,校长要积极借助校外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与优质高中结对共建,开展联合教研;邀请专家担任顾问,主动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为教学改革提供专业理论支持,推动教师在更广阔的知识网络中成长;促进区域内跨校教师共同体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教研生态。
教学领导是促进有效教学、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县中校长在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学领导力,成为教学理念的引领者、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教师发展的指导者。唯有坚守核心素养导向,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方能真正实现县中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HA230143]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