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那摞家书,铺就我二十年的归乡路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谢开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我的抽屉深处,珍藏着一摞用红丝带捆好的信。信封上的邮戳从2004年延伸到2024年,这不是什么珍贵文献,而是我与父亲之间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每一封都记录着一个农村娃离乡、求学、最终归来的循环,也铺就了我从迷茫少年到乡镇教师的心路。

  第一封:2004年秋,“雏鹰离巢,勿念”。我永远记得2004年那个秋天,我攥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像一只终于挣脱笼子的鸟,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那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到校的第一周,我收到了父亲的第一封信:“吾儿见信如晤。见你安抵学校,吾心甚慰。大学乃新天地,望你如雏鹰学飞,勤勉刻苦,勿贪玩乐,勿念家。家中一切安好,你母身体亦无碍,勿挂念。”

  那时我还不懂这云淡风轻的“勿念家”背后,是父母多少个夜晚的牵挂。我把这封信压在枕头底下,感觉自己真正独立了,未来的画卷正在眼前绚烂展开。

  第二封:2007年夏,“基层沃土,可育良材”。三年弹指一挥间。毕业前夕,我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时,父亲的第二封信到了:“儿,毕业在即,知你心有波澜。然,教育之事,根基在基层。城市不缺一教师,而乡野沃土,正待良材浇灌。你从山中来,当知山里娃盼好先生之切盼。归乡任教,非志气短浅,实乃大情怀。望你慎思。”

  父亲没有命令,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却唤醒了流淌在我血液里的乡土情怀。最终,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被分配到家乡中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第三封至第十六封:车轮上的家书与不变的锚点。由于乡镇教育资源的调整,在此后的十六年里,我先后被调动了八次,从最北边的家乡中学,到靠近县城的镇中学。

  这期间,我与父亲的通信变得频繁起来,每一次调动都会引发一封家书。当我因环境陌生、教学受挫而苦闷时,父亲的信里写着:“树挪死,人挪活。多走一处,便多识一方风土,多教一班子弟,皆是财富。”这些信成了我动荡岁月里最稳定的“精神锚点”。我知道,无论我如何漂泊,总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关注着我的每一步,理解着我的坚持与彷徨。

  第十七封:2023年秋,“墨香深处是吾乡”。2023年秋天,我被调到镇中学。当我为与妻儿短暂分离而愧疚时,父亲开导我:“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短暂分别,是为更长久的团聚。你守教育之责,她守家之安稳,皆是奉献。”当我因为在教学上取得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时,父亲又会及时提醒:“荣誉如浮云,学生之成长,方为镜鉴。戒骄戒躁,脚踏实地。”

  2024年的一天,我和已白发苍苍的父亲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拿出那摞用红丝带捆好的信,笑着说:“爸,您给我布置的‘作业’,我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呢。”

  父亲接过信,轻轻摩挲着,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儿啊,这些年,辛苦你了。爹当年劝你回来,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就怕耽误了你的前程……”我瞬间哽住。在我心中如定海神针般坚定的父亲,内心竟也藏着这样的犹疑与愧疚。我这才明白,那一封封指引我、鼓励我的家书,也是父亲在无数个夜晚,为我前途忧思、反复权衡后写下的答案。

  几天后,我收到父亲的第十八封信:“吾儿,见你今日事业家庭皆安定,我心之大石,终可落地。二十载辗转,你未曾抱怨,未曾放弃,已远胜为父当年之期盼。苏子有云:‘此心安处是吾乡。’你之心安于教育,家安于故土,便是最好之归宿。家书之使命已毕,望你日后,成为学生之‘写信人’,为他们指引前路。”

  读到这里,我泪流满面。这二十年的家书,哪里只是普通的信件?它们是我人生的“导航图”,是父亲用他最深沉的爱,为我铺设的一条独特的“归乡路”。这条路,不是让我物理意义上回到出生的村庄,而是引领我在精神的漂泊与职业的动荡中,最终找到内心的安宁与事业的归宿——此心归处,即是吾乡。

  如今,我也时常给学生讲起家书的故事。我告诉他们,在这个动动手指就能联系的时代,有些情感依然值得我们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去书写、去珍藏,因为那笔墨流淌的是温度、是岁月,更是无法被删除的人生印记。

  (作者系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隆街镇百叟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