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拉贝先生的精神品格万古长青!”“希望世界和平友爱。”……寒风渐起,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的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依然游人如织。一本留言簿放置在展馆入口处的木桌上,与窗外的梧桐和阳光为伴,记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和平祈愿。
1932年至1938年间,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的代表约翰·拉贝在这里居住。这个小小的院落里有一栋二层的西式小楼,还有一处防空洞。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寒冬里,这里为600多名中国难民点亮生的希望。
“即便有安全撤离的选项,拉贝还是选择成为‘逆行者’,留在南京。”纪念馆主任杨善友说。南京沦陷后,拉贝先生带头与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约4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保护了约25万名中国人。不仅如此,他还在此写下闻名于世的《拉贝日记》,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纪念馆主楼展厅里,一份难民名单格外引人注目。泛黄的纸张有32页,上面密密麻麻印满难民的手印,详细记录了302名男性、300名女性难民的姓名、籍贯和职业等信息,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
1997年起,在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南京大学开始对拉贝旧居进行保护,着手规划将这里修建成纪念馆。2006年,拉贝旧居正式成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暨“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目前,纪念馆共展出300余张珍贵照片、50多件史料实物,已累计接待参观者30多万人次,留言超30万字。每年12月13日,这里都是重要的纪念场所。今年暑期,拉贝旧居参观人数较去年增长近10倍。
南京大学新生都要到拉贝旧居参观,不少高校学生、中小学生也常常走进这座小院,还有不少学校将这里作为“校外课堂”。“大家慢慢意识到,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站在‘发生地’才能真正读懂。”杨善友说。
“欢迎来到拉贝旧居,我将带大家了解约翰·拉贝及其所著的《拉贝日记》……”南京大学德语系大三学生火愈承如今是纪念馆讲解员之一。3年前,他加入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与许多青年学子一道,以《拉贝日记》为切入点,传播人道主义精神,讲好历史故事,促进跨文化交流。
今年,“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在德国汉堡举办“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运用AI图片修复、3D打印等技术,让拉贝故事在国际舞台焕发光彩。
目前,在馆服务的志愿者来自中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既用多语种讲解历史,又组织国际科考与公益研学活动,让拉贝先生的精神跨越国界。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