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朱郑远 记者 蒋亦丰)近日,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几名学生围着一个城市模型认真钻研。旁边,由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教师组成的团队,和学生一起讨论着如何构建一个抗风浪、易排水的城市循环体系。记者来到这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学校,看到类似这样的“融合课堂”,正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学校秉持‘多要素学习,跨学科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理念,通过搭建课堂融合机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校党委书记王华琪说。
目前,学校形成了鲜明的金字塔式“1+N”课程体系:“底部”由国家必修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共同组成,夯实学生基础;“中部”开设了拓展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顶部”则是个性化课程,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
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科和内容,成立了思想引领、文科、理科等多个项目指导教师团队,以课堂教学、社团课程、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融合课堂”。
如学校的“标准化”社团主要开展标准化的研究与制定,涉及物理、信息、英语等学科知识。学校遴选出相关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标准化的项目,临时组成指导团队。几年下来,学生社团夺得了第19届国际标准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IEC特别奖和KEIT荣誉提名奖。
据悉,学校已组建科技创新、人文社科、公益实践等不同类别的70余个学生社团,同时,开展以文化节、艺术节、外文节、体育节、科技节五大节日为代表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一次次历练中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不仅需要高效的学习能力,还要掌握许多技能,这正是‘融合课堂’的优势所在。”王华琪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师资、平台等方面建设,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打开更多空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