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科艺融创中浸润育人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沈海泯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苏州六中的王夏萍老师为学生们讲解宇宙起源大爆炸和物质的形成。朱丽敏 摄

苏州六中的学生以自然为师,在户外进行风景写生。 孙静 摄

  2025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的虚岁百年诞辰。

  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用一生书写了对科学的无尽探索与对教育的深沉热爱。李政道先生自1972年起多次回到中国大陆,为推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竭尽心力。李政道先生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巨擘,更是一位深谙“科艺融合”之道的先觉者与引路人,他以“硬币的两面”为喻,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始建于1940年的苏州市第六中学校(以下简称“苏州六中”),是江苏省唯一一所集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特色于一身的四星级特色高中。2023年3月,祖籍苏州的李政道先生了解到苏州六中(又名“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的科艺融创课程建设的系列做法后,欣然为学校的“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亲笔题名,并期望学校以艺术创作为牵引,科技科普协同融合,让学生融会贯通、化知成智,拥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李政道先生的鼓励和指引下,学校将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与科技迭代、文明发展交织在一起,探索出一条特色高中科技与艺术综合育人的新路径。

  1

  构建贯通融合的科艺课程体系

  学校秉持“求学问,先学问”理念,以培养兼具较高科学素养与人文艺术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将科学思维与审美感知、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要求进行融汇,形成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协调一致、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

  学校通过“跨科—协同—探究”的教学路径,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多样态技术,实现审美体验与问题解决互动共生。比如,学生在“脑科学与生活”选题中,选择“情绪”主题,展开调研实践:一是实施跨科协同,学生赴医院进行脑波检查,探究与情绪相关的脑部结构;二是开展工程探究,调研市场产品设计类型,进行归因分析,手绘草图,确定可行性方案;三是践行以美创造,进行数字模型搭建、3D打印、后期概念产品制作。多环节协同整合与深度探究,助力学生孕育理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2

  营造“虚实共生”的美育空间

  在苏州六中,迭代的数字工具交织成智慧校园的立体框架。线上,“六中小程序”全方位展示学校美育,“科艺融合数字探究”“未来科学家英才荟”可实现线上预约、VR观展。“美育创新”平台展示经典美育案例。线下,学校将弘扬4位院士校友科学家精神的校史馆、对外艺术交流的展示平台美术馆、艺术疗愈体验的音乐馆合而为一,建成“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基地通过数字多媒体演绎、远程访问平台和虚拟交互空间技术等,为学习者打造具有独特体验的全景互动平台。

  学校物理组王夏萍老师刚刚承办了苏州市科协“我说赛先生”故事会,436名中小学生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的人生故事,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感性的人文情怀同频共振。过去一年,她还参与了科学探究实验室建设,以“教室+走廊+AI云”实现空间再造,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知识与音乐和弦相融合。校园面积有限,但每一堵墙面都能“说话”。学校努力把白纸黑字还原到可观可问的科学实验现场,通过数智技术打造数字与物理融合的美育空间,让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

  3

  实施创新驱动的融创教学方式

  学校聚焦真实问题,以田野考察、博物馆体验催生鲜活的思考与创作;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让教育在真实体验和经验中发生。

  例如,学校朱丽敏老师带领学生用数字望远镜遥望星空,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中秋记忆。从夜空中的螺旋星云到一滴水中的微生物,科学揭示出的美刷新了师生们的审美体验,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边界。在星空之境与逐梦艺海间,20名美术生以二十四节气数字绘画展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变革教学方式,学校师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朱老师指导的美术生获得江苏省一等奖,她自己也从一名信息教师成长为跨学科型教师。

  4

  搭建跨学段、跨空间美育立交桥

  学校领衔苏州市艺术名师共同体建设,以整体教育观增强校家社育人合力:联合高校加强科艺融创人才早期培养,邀请科学校长讲述中国“芯”研发概况;衔接初小数智课程,推进AI大美科学视频创作;与市科协“未来科学家英才荟”、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活动联动,让学生参与创作,构建协同育人全域生态。

  比如,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王晓婧主任是艺术名师共同体的骨干,她以太仓校外“创享教育”品牌,率先进行“融创”理念实践成果应用,开发了青少年“数智测评系统”。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科创实践、艺术审美两大学习园地,设AI无人驾驶、绘本大师等49个兴趣课程和14个科艺社团。

  学校的育人实践,是对李政道先生“科艺相通”思想的生动呼应。学校的融创理念已融入《科艺融合:审美创造力可以这样生长》《设计十六日》等5部专著。科艺融创的智慧之火,正为青少年树牢科技报国志向、提升综合素养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苏州市第六中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