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尊重理念 塑友善人格
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究汇报
(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全国性重点课题。
尊重课题已经持续研究了25年,现阶段发展到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主的全国66所课题校。在“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们沿着尊重课题的核心理念,结合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在相互关系中,深入研究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突出“友善”,并以此为新的研究方向。
友善的人格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和把尊重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拓展与践行。
一、传承时代教育,以尊重理念解读“友善”品质
回顾25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始终以“尊重”为教育理念和突破口,将“尊重”落实到与人交往的行为习惯培养中。从“九五”“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注:可用PPT呈现:“九五”的“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十五”的“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十一五”的“培养未成年人体现尊重意识的行为习惯的研究”,“十二五”的“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念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研究”)到今天“十三五”的“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依然传承尊重课题的研究方式——从实际的问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对问题的不断挖掘和反思,对已有的教育桎梏进行剖析。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中重新审视“友善人格素养”的内涵,思考“友善”的时代意义。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聚焦“友善”人格
在“十三五”课题研究的两年来,我们带着如何以尊重为价值导向,提升未成年人“友善”的人格素养这个问题引领课题校教师深入思考:
“尊重”是“友善”的基础。“尊重”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它的外延更大,延展到人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基本原则。友善是在尊重基础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善的人际关系。在教育中我们把它分解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中的原则。
在这个理解基础上,我们以“自己”为原点,引导老师们研究和思考,我们哪些教育行为是友善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哪些教育习惯是没有体现“尊重”的。在这样不断深入的追问与研究中,逐渐聚焦促进“友善”人格素养的正确教育行为。
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学生,尊重学生意见,给学生表达的权力,通过班会、访谈等多种形式真实地了解学生对不友善事件的感受,师生一起探讨友善行为的感悟,通过从小事去体现“友善”,并将“友善”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友善人格素养的提升。问题意识促进了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氛围里,师生共同促进“友善人格”的发展。
(二)以“过程”为着力点,落实“友善”行为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把问题指向自己——“我”,在‘怎么做’上下工夫”。也注重研究者在“如何落实尊重理念”上下功夫,把“我”作为第一要素放到具体的事件中,围绕着我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师生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友善”的行为表现,让“友善的人格”通过具体的行为,尤其是普通的小事来体现,例如:和平里九小魏秀建老师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盲目追星,忽视亲情的现象,召开主题班会《追星路上话亲情》,活动中,通过家长与明星之间“近与远”“亲与疏”“重与轻”“长与短”“多与少”的对比,引领学生感悟亲情的重要,搭建心灵之桥,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激发唤醒学生友善待人的人格素养——上百篇尊重教育主题活动就是通过对这些友善行为的提炼,和不友善行为的剔除,来引领学生理解友善的精神内涵。
课题研究的指向性是培养未成年人在交往中相互尊重,与人为善、友善待人的人格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只有在尊重、平等、友善的研究氛围中,才能真正促进“友善”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本着尊重的原则,鼓励说真话、敢于反思和质疑、在细节中挖掘内涵、提炼好的行为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引领课题校师生继续抓住“实”、“真”、“新”、“深”、“提”这几个环节。
实,观察真实现象;紧密结合师生生活的实际。
真:说出真实想法;通过沟通让真实的问题浮现出来,找到问题的根源。
新:换新角度思考;不断问自己,这样做是友善的吗?
深:深挖背后原因;找到习以为常的习惯背后的观念根源。
提:提炼总结方法。以具体的行为体现友善的素养。
在前期“反思教育习惯,改变教育行为”的基础上,引领师生在生活中把有关“友善”行为的“习惯”与“反思”结合在一起,质疑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习惯做法,在反思中学会辨别,照着友善的方式去做。在反思的过程中,促进友善人格素养的提升。
(三)以践行为落脚点,突出“友善”内涵
“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建立友善关系,营造友善氛围,做个友善之人”,是每一位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研究中,课题组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未成年人发自内心地理解“友善”的内涵与真谛,自觉提升友善人格素养,才能够使“友善”价值观真正得以践行。两年来,课题组干部教师明确方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触发“友善”感悟;小事做起,换位思考,友善待人,将友善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市第二幼儿园的孙娟老师在《我爱园林叔叔》主题活动中,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帮一帮”“暖一暖”引导幼儿爱护美丽的环境,珍惜和尊重为照顾美丽环境而付出辛苦的人,引领幼儿从小养成友善的优良品质;北京五中朝阳双合分校李蒙老师通过“感知优点”“赞美跟进”“共育友善”,引领学生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学习欣赏他人,从而深刻感受“我的身边有朵花”的友善理念。
以友善提升自我,以友善成就未来,两年中,友善人格素养的培育与践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睦,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理解与认同,课题校的学生能够以平等、真诚、互助的态度正确对待学习及生活中的人与事,能够以阳光、美好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人、肯定他人,理解他人,这一切推动了相互尊重的氛围不断形成,促进了友善人格素养的培育与践行。
二、创新实施方法,以尊重行为发展“友善”人格
(一)创新研究路径——关注情感体验,体现友善
以情感沟通师生的认知与行为,是尊重教育课题校每一名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所秉承的理念,研究中,老师们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尊重意识是在养成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拨动情感之弦,打开思考之窗,体验践行的力量,让学生将认知上的变化迁移到行动中,切实感受行动上的变化带来的喜悦。一直以来,尊重教育的主题活动设计是不同于常规主题活动设计的。我们更关注于在教育活动体验中,着眼于触及、扎根人的心灵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参与,防止用统一的、既定的规范约束学生,即强调活动设计要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真实的教育效果。这一研究路径对尊重教育及“友善”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真正的教育效果。
(二)创新研究方式——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友善
挖掘问题本源,剖析问题成因,是每一位尊重教育者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只有找到问题的本源才能解决问题。但是教育要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并不容易,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学生价值的认可——“眼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事教育活动。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调老师通过换位思考,课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形成感悟。而这种“感同身受”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实施方法——创设人文环境,浸润友善
“尊重”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教育不能灌输,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这种尊重、友善的素养更是需要学生在自我体验的教育过程中、自我提升,潜移默化的形成。
研究中,老师们注重创设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讲自己身边的故事,用他们的真实感受来提升自己认识,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共鸣,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有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鉴别、把握、确认,选择“自己认为的最好”或“按自己认为对的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及道德推理能力,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聚焦“情”与“行”,梳理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三五”研究聚焦“友善”人格素养。近一年来,课题组立足案例研究法,进行了“友善的心灵感悟”教育案例的征集,在案例撰写的过程中,课题校师生通过对一件件小事的叙述,感受友善的力量。
(一)从情入手,形成“友善”人格素养的心灵感悟
从情入手,走入心灵。尊重教育研究注重以情感作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在心灵的震撼中发现、认识自身的潜能与价值,培养尊重习惯,提升“友善”人格素养。
在“友善的心灵感悟”教育案例的征集中,课题校师生撰写了近千篇自己亲身经历的友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全部来源于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二)从行出发,提炼出“友善”人格素养的行为准则
研究中,我们在“分解友善”的基础上,得出“友善若干条”行为准则。内容涉及了:心中有他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善待他人,友好相处;帮助他人,不计得失;体谅包容,以德报怨;坚持原则,不盲目;友善共享,超越责任;不等同于友善的教育行为等等方面,每一条友善行为的背后都是师生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感悟的提炼就构成了我们对“友善”的理解和落地的行为指南。
在“十三五”的研究中,尊重教育研究引领师生们对触动自己内心的事情进行梳理、分析,用“尊重”的标尺量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怎么做。同时,这些小故事促使尊重教育研究者反思,在尊重教育的研究中,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教师又该怎样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我们在细枝末节的琐碎小事上进行着感悟,在感悟中探讨着教育的大问题,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无形中促进了未成年人对“友善”的理解,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教育环境。
四、结语
尊重教育在“十三五”这两年的研究中,进一步辐射到更多的省、市,涉及到更多的学校、干部、教师,在学习、引领、营造、互动、宣讲、带动的机制下注重普及性,紧密结合实际,形成看得懂、好操作的教育方式。课题组更是始终秉持尊重教育25年的成果意识,及时把在研究中所获得感悟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推向一线教师与学生,使尊重的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东城区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尊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教育、社会与文化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尊重教育之理念,以 “真情、妙悟、铸造”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