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

——读康德《论教育学·系科之争》随笔

发布时间:2019-12-11 作者:黄仙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康德在《论教育学·系科之争》中将实践教育分为三个方面:技能的塑造、德性的塑造和世故的塑造。一是技能的塑造,它使人能够获得精深的技能并能逐渐养成思维方式,目的在于成就其个人。它是人达成自身其他目的的第一颗纽扣,需要最先开展的。二是道德性的培养,它是为了塑造品格,其目的在于使人获得个人于人类历史中的价值。道德的培养必须以“准则”为基础,这种准则是一种蕴含有主体性的法则,可以对思维方式进行塑造,是源自于人自己的知性。三是世故的塑造,它是培养一种将技能施展于人的技能,使他人服务于自己;它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公民。

7 论教育学·系科之争.jpg

《论教育学·系科之争》图书封面

反观教育之人的教育: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一直都有“学科本位”和“人本位”之争,或者是“知识本位”和“素养本位”之争。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越是接近前人、哲人和教育大家,我越是深刻感悟到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本位的重要性。这里我暂且不去考虑教育事业的远景,就我们目前的教学而言,究竟是教书重要还是教人重要?过去我一直都觉得:把书教好了,学生成绩成绩上去了,就是一个好老师。但如果教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做好人生的选择,用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回应社会转型的复杂变化,回应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交融交锋,那么,教师越是努力可能越会误导学生。所以,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

反观教育之德性培养: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注重自律的作用,强调道德的行为只有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使道德主体形成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需要用支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筹学科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导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立足于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新特点和学生思想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引导他们理性地面对不同观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最后发自内心地感悟道德的力量和践行道德行动。

反观教育之公民意识培养:在经济浪潮中,一些社会伦理规范无法得以传承,甚至出现社会和个人自我的冲突,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育学生能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能够回应各种指向公共机构的质疑,能够回应社会上各种冷漠的表现和舆论,能够回应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我们的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更要培育他们义无反顾的气质。这种义无反顾的气质其实就是担当的勇气,是新时代中国公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表现,也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铁肩担道义”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面向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科技领域的热词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不远的将来势必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标配”,在这种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去思考“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才能获得可再生的教育“新能源”。但是教育终究还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我们需要一种“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情怀,重新出发,去追寻一种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导的课堂,去响应一种创新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去设计一种辨析式学习路径,去实现一种发展素养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技术的进步和学生的步伐,才能让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让人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所以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和幸福!

教育,让美好发生!(教育专业组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毓英中学 黄仙永)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