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思政”建设的东大方案

发布时间:2020-04-15 作者:刘玉 王钰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东北大学“网红”高数教师邵新慧在线讲解《数值分析》介绍稳定性和算法安全概念时,告诫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并非遥不可及,与每个青年学子息息相关。在讲解“误差”概念,播放短视频《科学重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秒之差竟然影响这么大》以及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香港回归”小节,让学生从实际应用案例中体会“误差”在生产生活中的影响。

在专业课上畅叙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正是东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

建校伊始,东北大学与国家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该校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 “硬核”课程,滋养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为回归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命题探索更加明晰的路径。

精心谋划 稳扎稳打 点线面渐次推进

2018年10月,东北大学入选全国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这也是该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成果体现。

东北大学随即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设定工作专项、开展专题调研、进行反复论证,对“课程思政”建设内涵、进展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对建设取向、安排部署统筹规划,上下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化开展,精准施策助力“课程思政”科学性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成创新,没有太多可供参考的建设标准和成熟模式。东北大学“摸着石头过河”,把试点单位建设和示范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稳扎稳打、渐次推进,逐步摸索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东大方案。

建设十个示范专业、打造百门校级示范课程、覆盖全校数千教师和教学团队、惠及全校数万名学生……按照教师和学生“两中心并重”的定位,围绕“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东北大学集智攻关,出台并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构建“十百千万”工作格局,明确了示范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教材教改扶持、强化师资建设、完善考评体系、加强理论研究这6项工作重点。

学校各级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办公室深入一线,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现实困境等最新动态进行全面了解,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理论解析、工具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秦皇岛分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先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建设,形成工作方案,提供经费、政策等保障支持,并通过推进会、研讨会、说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全力推进工作的开展。

东北大学遴选文法学院等10家单位作为“课程思政”首批试点建设单位,覆盖3个校区和文理工3种学科类别。在试点建设单位组织申报评选出《国际关系学概论》等100余门“课程思政”校院两级示范课程,汇聚多元多样的授课教师和授课团队,涵盖必修课、选修课两种课程类型,贯通本硕博3类学生群体,联动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等4类课群。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秋野老师的《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亚新老师的《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技术》、软件学院郭军老师的《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改进》等重点培育课程,已具备了借鉴、推广价值,为“课程思政”建设向更多课程、更广师生群体延伸,向专业、学科、教材建设延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溶盐于水 精准滴灌  深挖课程中的思政精髓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于亚新在给研究生讲授《数据科学思维与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时,从大数据“非独立同分布”中存在的耦合关系即共现关系、近邻关系、依赖关系、链接关系等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深度学习之父杰夫·辛顿的坎坷经历谈到科学精神中持之以恒的坚守,用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探索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创新融合。学生们表示,这门课在自己心中种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的机械组合,而是有机融合。怎样避免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形成“两层皮”?怎样把握好课程思政的“时”“效”“度”?怎样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的转变?东北大学在 “课程思政”实践中,深入挖掘学科思政元素所蕴含的价值精髓,精准滴灌、点滴渗透。同时,利用学校自身的厚重底蕴和文化积淀,把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努力把“课程思政”做出“东大特色”。

东软集团,这个孵化于东北大学的企业,被誉为“民族软件的旗手”。在防控疫情阻击战中, 东软医疗捐赠价值2700万元的高端CT设备及软件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软件学院郭军老师在《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改进》课上,从学生们熟悉的东软入手,对比东软、IBM、微软和谷歌的项目管理体系和思维,组织学生们深入讨论中国软件企业如何通过项目管理和过程改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勉励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新生力量。

案例鲜活  紧贴时政 深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也是东北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学生家国一体的爱国情、经邦济世的报国志和荣辱与共的兴国心要在专业课上得到激发。”校党委书记熊晓梅表示,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高校,各门课程要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将我们植根血脉的基因彰显出来、传承下去。

东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紧紧抓住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引领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赋予教师学生追梦摆渡人的使命,不断提升和改善各种学科的育人成效。

“火神山医院共装设14600千伏安变压器,满负荷运行,1天可保障医院最多用电35万度。如果和普通居民家的用电容量相比较,医院用电相当于约4000户居民。从‘火神山’和‘雷神山’供电系统对比,我们来看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堂《电力系统分析导论》课上,孙秋野教授结合时事热点,与学生畅叙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硬核”科技力量。

“中国被称作‘基建狂魔’,以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代表的超级工程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这正是一代代土木人用智慧和汗水拼命干出来的。”王述红教授给2017级本科生讲授《地下结构设计》课时,从都江堰、上海中心大厦等重大工程案例,茅以升、詹天佑等大师人物,工程伦理等方面挖掘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怀。

在课堂中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需要和民族发展,成为东北大学所有教师的高度自觉。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并不难。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宏亮曾在一堂课上播放了一段视频:新中国“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用算盘计算原子弹理论模型,以惊人的速度研发中国核武器……转头望去,学生们已是热泪盈眶。在另一堂《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课上,对中美两国现代电子计算机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讲解,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高宏亮说,“只要用心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并不少,用概念、定律、理论、实验等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用实际工程应用成就可以传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用行业典型代表人物的故事可以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玉 通讯员 王钰慧)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