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师者大爱育芬芳未来——记中国医科大学教授马晓春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12 姓名:马晓春

12马晓春证件照.jpg

他以一名学者的气质呈现“大医精诚”的内涵,以一名仁者的情怀展现从医的追求,以一名师者的博爱播撒充满芬芳的未来。马晓春教授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践行自己“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

——题记

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让生命之火重新点燃。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4号楼6层,重症医学科的每一次救治,都关系着病人的生死存亡。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以近万人的治愈率,不断刷新、创造生命医学的奇迹。特别是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辉煌战绩,更令人瞩目。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近20年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

他就是马晓春,中国重症医学开创者之一、中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届“辽宁名医”称号获得者,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

12.jpg

从零起步做到全国第五、东北第一

2002年,马晓春震动了辽宁医学界。为了推动中国ICU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在缺乏前期经验、缺乏技术力量支持的情况下,他从零起步,使重症医学科在中国医大一院落地生根,并且开创了辽宁省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的先河。

马晓春常说:“所有研究和技术革新,最终都要回归到为患者的服务上面”。为了让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治疗,他带领教研室陆续开展ICU临床信息化建设、床边重症超声等一系列新技术,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水准因此不断攀升,一点点走向国内的高端。

马晓春带领团队秉承“学以致用,共同发展”的理念,力求ICU医疗行为的规范与统一,力求提高重症医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养,力求提高学科建设与在医疗质量,力求推进辽宁重症医学整体的提升与发展。科学务实的追求,让只有2名医生8名护士的团队迅速“高飞”起来,科室分别在2005年、2011年成为辽宁省ICU医生培训基地,辽宁省重症专科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担任省内ICU专科医护人员培训工作。2018年,成为首批重症医学国家专科培训单位。近年来,已培训东北三省各地区进修医生百余名,进修护士近500名,他们回到当地医院之后,都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辽宁省及周边地区的重症医学事业发展。

“走出去,多交流,贴近临床,从基础到实践”,是马晓春推动中国重症医学发展壮大的核心理念。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重症医学教研室牵头组建辽宁省重症医学分会,主办全国性“重症感染大会”、“脓毒症论坛”等学术会议;举办系列辽宁省重症医学沙龙、巡讲、远程会诊。马晓春多次带队主持辽宁省危重病学继续教育学习班,开展涉及重症医学各领域的专题讲座,给予基层医师继续教育的机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周边地区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

为使中国重症医学尽早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个体化专业救治,马晓春教授牵头并制定中国第一部ICU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国第一部重症医学科室管理标准、12部重症医学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参与编写了重症医学全国培训教材、全国中高级重症医学人员晋级考核标准等二十余部学科相关教材。

薪火相传,重在建设“后来人”庞大队伍

重症医学和所有事业一样,当下重要,未来更重要。马晓春心中的最重,是培养重症医学的“后来人”。

自科室成立以来,马晓春带领的重症医学教师团队承担了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各层次的教学任务及临床培训任务。

马晓春培养学生,有着异乎寻常的严苛要求。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培养一名优秀的重症医学人,不仅仅局限于临床或者科研单一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学生整体临床思维的培养与运用、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的理念、以及医者人文情怀的树立。他提出了“加强基础,注重素质,面向临床”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教学、科研、临床”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

人文情怀与素质集中体现在医德上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马晓春更多侧重“现身说法”。

1995年,马晓春刚刚归国,在MICU工作。有一天,正好是他值班,一位患者咳痰无力,被一口痰憋住,出现了窒息的状况,生命危在旦夕。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来不及准备负压吸引器,危急关头马晓春来不及思索,毫不犹豫地口对口将患者的痰液吸出来。很快,患者摆脱了危险。课堂上,他以平淡的语气告诉学生们,这就叫医德。学们惊呆了,原来医者近乎圣者,原来“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是这样践行的。

教书育人,重在医心,马晓春非常注重这一点。2018年,一名研究生考入重症医学科。这名学生成绩不大好,在校期间还留级一年,看上去特别内向,缺乏自信心。教授们都不想带他。马晓春对大家说:“我们不能丢下他。他奔我们来的,我们不要他,他就得走,那样他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也许这孩子的一生就要垮掉了。我要收他。他是我们的孩子呀。”那名学生怯生生地走过来,低着头不讲话。马晓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看中了你,你好好学,不要紧张,以后重症科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靠山。”学生听了他的话,脸上明显泛起了光泽。中午,这名学生埋头写病志,马晓春把买好的饭菜端过来,说:“来,我们一起吃,今天老师请客。”学生愣了……从那一天开始,教授们都学着马晓春的样子对待这名研究生。对他微笑,拍他肩膀,温和地与他说话,手把手地教他临床技术。一年以后,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愿意与大家讲话了,可以主动帮助大家做事了,成绩也突飞猛进追上了同学们。今年,他毕业了。这名学生回老家之前,在群里给马晓春留言——“老师,我走啦,谢谢您成就了我的事业与人生,我会经常来看您。老师,我会很想念您。”

自2003年以来,马晓春先后培养了百余名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医大一院ICU毕业的研究生,凭借扎实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成为全国各地医院ICU的骨干力量。马晓春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国家重症医学领域,不但后继有人,而且人才济济。

抗击新冠疫情,英雄故事传遍中华大地

英雄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能够在生死关头顶起一方天空。灾难降临的时候,马晓春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他常常对学生说,“是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们,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责无旁贷”。

18年来,马晓春率领他的团队先后参与SARS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甲流疫情、手足口病疫情、重大矿难与交通事故等多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成绩斐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马晓春被辽宁省抗疫指挥部任命为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负责辽宁省内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作为主帅,他参与推动新冠病毒肺炎重型标准的修订,建议对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对于重型乃至危重型病例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制定可行的转运流程。他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重症患者救治前线指挥部,负责和协调全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指导救治。他还组建省内ECMO机动小组、重症应急支援梯队,集中全省的重症医学资源共同应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他每天都奔波在省内4个新冠肺炎定点诊治中心,哪里有重症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马晓春一手打造的辽宁重症医学团队,成为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他一边“遥控”弟子们在南方打“湖北武汉保卫战”,一边在家乡带领弟子们打“辽沈战役”。其团队中,多人加入辽宁援鄂的医疗队,并担当医疗和护理的领队奔赴武汉人民医院。

对率先入驻武汉前线的医疗队,马晓春提出建议和防控指导,对疑难危重病进行远程会诊。他最早建议落实受援地“整建制”接收病区,这为后续辽宁援武汉医疗队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援鄂重症医疗队,在他的指导建议下,迅速整合医护人员与医疗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医疗队进行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顺利完成第一例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第一例ECMO治疗、第一例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显著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率。

马晓春同样牵挂着人力物力紧张的家乡。作为团队的大家长,他一方面周密部署,另一方面则身体力行,将重担扛在了自己的肩头,带领团队共渡难关。

2月4日,其团队成员和兄弟医院重症医学医护人员一道,组成新的重症病人救治团队。经过紧张的防护培训后,2月7日,这支队伍正式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

2月9日,在接到组建辽宁省第三批医疗队驰援武汉的任务之后,马晓春团队再次派人手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整建制接管医院13楼西病区,共计50张床位,在医疗队统一部署下迅速开展工作。

2月12日,辽宁省朝阳市一位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马晓春又火速赶到朝阳,在仔细评估病人的病情之后,调遣ECMO治疗小组连夜奔赴朝阳,为患者实施ECMO治疗。最终,他们又一次成功将患者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

在辽宁疫情趋于平稳之后,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要求,马晓春再一次背上行囊,独自一人奔赴黑龙江省绥芬河、吉林省舒兰市,指导那里的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在疫情期间,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20名临床医生、27名护士,分别入驻沈阳救治中心,朝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武汉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及中国医大一院本部。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这个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的团队迎难而上,护土守疆打赢抗疫守城战,驰援武汉打赢抗疫攻坚战。看到自己一手培养的战功赫赫的团队,马晓春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欣慰,他说,“我此生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我的学生们都能够独当一面,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凭借着对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马晓春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近乎全年无休的奋战在临床、科研、教学的第一线。18年来,五千多个日夜,马晓春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的最前沿,在每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用精湛医术救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同时,在三尺讲台之上,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重症医学领域的生力军。

精进之心,永无止境。马晓春率领他的团队还将在重症医学的道路上英勇跋涉,以仁爱之心抚慰患者的病痛之躯,并且馈赠他们再生的生命,以践行对神圣医学事业的无比忠诚,以师者之博爱培植布满天下的桃李芬芳,以无私无畏之举,和广大同仁一起,将中国重症医学推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