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做孩子们翅膀下的风——记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教师杨浪浪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43  姓名:杨浪浪

43杨浪浪-重庆市.jpg

她说教育是一项慢事业,她愿意用一生引导学生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让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平凡的事情努力做得有趣,将有趣的事情坚持到底,这或许就是平凡岗位中最不平凡的成就。

——题记

她说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一件好玩的事,她说希望让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她说要打造一座理想中的学校……

她用“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作为最好的礼物馈赠给每一个孩子,希望他们用无尽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宇宙的边缘;希望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和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永不言弃。在平凡细小的琐碎中坚守,用温润无声的沉淀去成就。她就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浪浪。

43.jpg

让教育变成一件好玩的事

1993年,杨浪浪大学毕业,正好赶上了重庆恢复小学英语教学,在人民小学开设英语课。市教委到学校要优秀毕业生,她被推荐到了这所学校。当时,英语是个“洋气”的专业,到外企一展拳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梦想。但教师世家出身的杨浪浪,选择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站上讲台,这一站就是20多年。

初到人民小学时,全校只有她一个英语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们总是三五成群的备课、教研,而她只有一个人。没有同事可以互相交流,甚至也没有老师能来听她的课。

这种孤独,不仅没让杨浪浪放松对教学的要求,反而,借助孤独带来的更大自由度,她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让教育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

一周一节英语课,每节课40分钟。她只用10分钟讲完课本内容,剩下来的30分钟,她给孩子们讲欧美文化小故事、做小游戏……如果英语课是下午的两节连堂,她还会带上学生去德克士,在实际场景中练习英语对话。“说不出食物单词我就不点餐,孩子们特别积极地记单词、背语法。”杨浪浪回忆道,那样的每一个下午仍在她的脑海里熠熠发光。

“学生们觉得很好玩,将英语当成和音体美一样的兴趣课上”杨浪浪说道。回忆起自己做一线教师的十几年,她感慨道,一位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学校,一定是在这样的日常轮回中,在夯实文化知识、尊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站在人的立场上,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努力一直保有那颗孩子一样的天真和好奇。

2009年,杨浪浪被任命为重庆市人民小学校校长。这一年她37岁,是重庆最年轻的直属学校校长。

“杨校长,下周那节教研会公开课我不想上《泡菜》了。”年轻的张老师前两天一大早就到办公室找校长。这个大小伙是个语文老师,平时喜欢鼓捣厨艺,《泡菜》是他前段时间主动上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你们不是都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要改呢?”“那节课倒是准备得没什么问题了。不过这几天我们班那群孩子迷上了讨论电影,整天围着我说电影,我想干脆趁着他们喜欢,给他们上一节电影课。”“那你完全可以用平时的课去上电影啊,为什么一定要调到公开课上呢?”“试试呗,学生喜欢,我也觉得好玩。”“好,上吧。”小伙子听了嘿嘿一笑,转身就跑了。

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是杨浪浪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沉淀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童年万岁”跨界对话推开了“跨界教育”的一扇窗,与教育以外的人谈论教育,去理解教学与教育的本质、生活与娱乐的互动、天文与地理的内在;“音乐十讲”里打破专业的鸿沟,杨浪浪主动分享爵士乐的个性之美……杨浪浪希望,每一位老师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跨界,做到一专多趣,在教育中有不停息的好奇心和丰富的趣味,让课程改革迸发出活力,让教育真正成为一件好玩的事。

“学校教育的关键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还要鼓励他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对学习的激情。”杨浪浪解释,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保持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好奇心。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我的心愿就是引导学生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让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杨浪浪说道。

做改革的先行者

“经常有人说,家长和老师要呵护孩子的成长,但成长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刷题,不是分数,而是内心的坚定。”提起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理解,杨浪浪这样说道。

新课程改革激发起了教育教学的巨大活力。“国家课程的绝对权威是必须捍卫的,学校执行也是天经地义,并且还要在质量上下功夫。”作为拥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和高水平的师资条件的窗口学校,2013年,杨浪浪带领团队启动了EOC课程体系建设。

EOC是Experience(体验)、Open(开放)、Comprehensive(综合)这三个关键词的缩写,也集中反映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她的倡导下,学校建构了“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社团课程”四级课程体系,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个体验、开放、包容、综合的融合式学科教学课堂,并激励老师们以因材施教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

改革当年,学校学术委员会收到选修课程立项申请100余份,正式立项40余项,开设选修课27门。一年以后,经学术委员会跟踪评估,依据“体验、开放、综合”的要求,撤销11门,保留16门,又从英国小学生心理健康课题项目组引进课程1门。2014 年9月,选修课程也只在融侨园区开展试验,并且选择已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3、4年级学生进行试点……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渐渐发现,鼓励个人首创和实验,鼓励个人的主动性推动演进,才是人民小学课程生发的原动力。

学生有兴趣、家长有需求、教师有专长能力支撑成为各门课程研发的元生动力;能够在课程中回应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指向成为课程深度开发的必要条件;教师个体或小团队组合,成为课程开发的基本单位。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她始终坚守一种平衡——多元发展与质量上乘的平衡,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与学校主体文化的平衡。

第61届教研会上,英语、音乐、美术融合的数学课例《东南西北》,地理、历史贯通的语文课例《草船借箭》,穿着睡衣感受《Bed in summer》的英语课例,三节概念课,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全新的尝试,来自于老师主动的打破与跨界。

“有位数学老师特别激动地和我说,他的数学课终于找到北了。”杨浪浪介绍道,这位老师通过与音乐、美术、英语学科教师跨学科的研讨,看到了数学教学的更多可能,点亮了他更多的想法和热情。

杨浪浪告诉老师们,基于学科的跨学科、跨知识点的综合性学习,并不是每堂课都有必要,但有可能跨的可能性一定要抓住。“这种综合性学习,不能凭教师个人,要向其他老师学习,以跨学科教研的方式进行,确保立足于学科基础,保证课程质量,又能融合其他学科准确的内容和要素。”杨浪浪从自身实践出发,和老师们无保留地分享着经验。

基于学科的跨学科、跨知识点的综合性学习这一课改方向,在一次次教研会中清晰起来,教师也一批批成长起来,从只关注一门学科的教学到从多学科的视角关注学习,从打磨示范课课例到锤炼平时的常态课,从研究别人教学的经验与方式到研究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

壮大前行路上的“同道”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我们要构建朋友圈,和伙伴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杨浪浪说道。

在杨浪浪的带领下,学校以帮扶带进步,开展“百校牵手”“领雁工程”,通过影子校长工程、教师“1+1”跟岗研修,与全市38个区县108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城乡共进,助力教育均衡。在人民小学的众多伙伴中,有区县中心区域的当地优质小学,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希望小学,有三峡库区深处的搬迁小学,有大山深处的寄宿制小学,有新建城区硬件特别硬、软件也十分软的新建小学,还有老城区历时几十年发展却始终特点不鲜明的老学校。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现状,杨浪浪带领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做调研,拟方案,抓落实。有的侧重师资队伍培训,有的实施学校文化整体打造,有的联合开展特色学生活动,有的主抓科研水平提升,有的推行资源共享,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

垫江县五洞小学与人民小学结对时间超过30年。杨浪浪做英语教师的时候就开始到这里支教送课。后来做了校长,她进一步扩大帮扶力度,带着学校一帮科研骨干和五洞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做科研,培养了一批乡村小学的科研型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真正实现了在帮扶中从简单输血到带动造血的飞跃。

2015年,杨浪浪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并被授牌“杨浪浪校长工作室”,吸纳、带动了一大批校长的专业成长,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贡献了力量。工作室先后联合6个省的多所学校开展校长培训,为重庆培训了乡村校长20多名,改变了这些学校的发展态势和面貌,一大批乡村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此外,人民小学还与全市108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深入推进重庆市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她还领衔创建了重庆市第一所小学国际部,连续8年在海外设立孔子课堂推广中国文化。

“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人民小学在全市基础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杨浪浪说,下一步人民小学将携手其他教育伙伴前行,进行集团化探索,带动偏远地区薄弱学校共同进步。同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全球范围以孔子课堂为基地,把我们中国的教育向全世界宣传,让更多国家的学生有机会到中国,到重庆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

在她看来,教育帮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更应该是伙伴们在前进路上、在共同的赤子热忱中,相互扶持,相互汲取。在有关城乡统筹教育帮扶的专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卷首语中,杨浪浪写下着这样一句话:学校的交流,绝不是瀑布式,从高到低的冲刷和浇灌,更应该向长江与嘉陵江、乌江与郁江的交汇一样,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打造一所理想学校

未来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教育,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学校,那些传承几个世纪的名牌学校到底“牛”在哪里,我们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特色到底特在哪里……成为校长后,杨浪浪经常思考着这些问题。从那个时候起,她在心中勾勒起一所学校理想的样子。

“教育是社会的事业,但教育的对象却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生命。”从对工业社会、应试教育、教育工厂的反思中,杨浪浪看到未来现代教育向人的价值回归,教育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到培养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是教育对未来的适应,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成长像万物的生长一样,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小学教育更应该发挥为生命筑底的作用。教师应该有农夫精神,积极灌溉,耐心等待,欣赏人生四季最美的童年。

2012年两江新区人民小学修建之际,杨浪浪带领团队从一开始的设计起,就试图改变冰冷单一的学校建筑,让建筑设计与办学设计同步进行。她们从渝中园区校园环境中寻找灵感,50年代的苏式建筑注重功用,但同时兼顾美与坚固。色彩、建筑的对称美等有意味的细节,都给学生提供美的环境熏陶。校园建设在此基础上,并不推倒重来,新增的小品和谐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校园里能找寻记忆的地方,情感有了某种依托。“功能、审美、意境”的和谐统一,既能满足育人功用,又符合建筑规范,更重要的是体现审美需求。“最美童年在这里发生”的校园建设思路与方向不断明晰起来。它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悬挂,更要植入校园建筑的内心。杨浪浪还带领大家废寝忘食地为纸上都还没有的学校做“精神画像”。

“我们要办的学校,是一所让孩子们热爱的学校,热爱这片校园,就是热爱自己的人生,热爱每一个平凡却伟大的生命!——这,或许是我们认为的,最美的童年。我们希望它能在这个校园里发生起来,我们乐于欣赏这样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的状态。”杨浪浪阐述着对学校未来的憧憬。

2019年,杨浪浪获得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颁奖词中说:“我把‘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作为最好的礼物馈赠给每一个孩子。希望他们用无尽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宇宙的边缘;希望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和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永不言弃”。在平凡细小的琐碎中坚守,用温润无声的沉淀去成就,杨浪浪就这样一点点还原着教育本来的样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