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10-10 作者:王厚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传统上,我们大多采用正面的课堂思政教育,这可称之为显式教育,但是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基本特征,我们还应加强隐式教育。所谓隐式教育,是指导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通过引导式的思考和科学式的思辨,帮助研究生树立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面向未知未来探索创新的自觉性,同时兼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科研能力。

第一,导师应以身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导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往往会不自觉地被研究生所认同和效仿。在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时间里,导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部分领域中西方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及其历史演进过程;导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越性。因此,导师要从生活和学术上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既能教好书也能育好人。

第二,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科研工作锤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参与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工作,需要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这也是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通过艰苦的锤炼,研究生团队的良好风气可以持续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和每一届学生,在无形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三,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科学研究的大忌。当前研究生群体面临很大压力和激烈竞争,评优评奖、出国深造、就业求职等都需要研究生取得有竞争力的成果,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走捷径的心理,有人侥幸成功后不免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导师需要将学术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帮助研究生避免在学术道路上走入歧途。

第四,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研究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存在缓解家庭负担、社会交往甚至恋爱婚姻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经济上并没有独立,面临着多重压力。因此,导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及时倾听他们的压力和诉求。同时,积极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机会。导师对研究生的这种大爱精神,能够连续地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王厚杰)

《中国教育报》2020年9月30日第4版 版名:要闻▪专题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