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来自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群希学校教师陈胜良和石阡县本庄镇初级中学教师汪林琳在北京大学相识,虽然都身处贵州又是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但两人彼此并不熟识。为期20天的贵州省2018年“国培计划”乡村教师访名校活动,被他们以及来自贵州10个地区的近140位乡村教师称之为最美的遇见。
这是北京大学第二次承担贵州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学校充分考虑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技能和新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初衷,结合乡村教师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每一场主题报告。
主修辅修+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拓展教师视野。虽然培训已经结束,但贵阳市第三十中学教师莫照华耳边依然萦绕着北京大学原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的经典话语,“经济问题的核心是知识运用问题,创新就是打破均衡、打破传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莫照华意识到,教师也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此次培训的亮点之一,充分整合北京大学教学资源,从国学、人文、经济、教育、历史、心理、法治等多个角度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养。除了本校师资,北京大学还邀请相关领域有精深研究的高校学者、教研机构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等,从新时代师德培育、教育改革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解读最新政策导向、分享前沿教学理念、提供教育教学的新技能和新方法,全方位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参观+听课+报告+交流,多形式激发教师深入反思。参加过多次培训的金沙县沙土镇初级中学教师喻胜奇感慨道:“每听一场讲座就是对心灵的一次唤醒,并能引起对自身教育教学的反思。”
尤其是走访名校带来的感受更直接、更震撼。北京大学兼顾优质与薄弱、城区与郊区学校,根据教师的学科和学校实际设置了参观、听课、报告、交流等跟岗形式。许多教师在日志中提到参观名校带来的震撼,“看到了差距,学到了方法”“无论是哪所学校,都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结合校情、学情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特别是北京五中通州分校和大峪中学的参观,两所学校位于北京远郊区,学校没有高大上的教学资源,却依靠研究深度学习、研究本土资源,化劣势为优势,形成了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和校本特色课程,也促进了学校的飞跃发展。
地区同组+学科结对+抱团发展,多渠道促进教师发展。近年来,贵州省深入实施教育扶贫攻坚行动,并有意识地结合“国培计划”项目推动教育精准扶贫。这次培训教师多数来自贫困县及深度贫困村所在县。虽然来自贵州,但绝大部分教师彼此陌生,为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北京大学通过开班典礼、班级破冰、班委和组长推举、集体晨读、培训投稿、分组作业和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各种展示才华的机会。
培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小组,彼此之间结下深厚的情谊。同一地区的教师属于同一个小组,他们一起协作完成20天的学习活动。此外,同一学科的学员自发聚集在一起讨论与学科相关的问题,并建立了相应的网络讨论组。黔南州的学习小组通过详细的理论和优势分析后,提出了贵州省第三批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打破学科界限、抱团发展的建议,他们认为在当今倡导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下,名师工作室成员只有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发展途径,才能完成他们要带领本地师资团队发展、创新、壮大的使命,才能振兴家乡教育。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