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观察·张菊荣⑧

儿童创造课程

发布时间:2019-03-12 来源:中国教师报

真正的儿童立场,不是儿童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而是根据儿童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为儿童提供机会,让儿童去创造——课程就是一种机会,所以有专家提出“课程即机会”。再好的课程规划,再好的实施方案,如果没有儿童的创造,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课程好不好,最终决定于课程的初衷能不能转化为儿童的成长。

在课程变革中,有老师经常会问:“我这样做,算不算课改?”我们做项目化学习,有老师问:“这个是项目化学习吗?”我们做单元学习设计,有老师问:“单元学习是这样的吗?”我们做表现性评价,有老师问:“这样算不算表现性评价呢?”我们做课堂观察研究,有老师问:“我们这样观课,是不是课堂观察?”……面对新概念、新探索,老师常常生怕做错,生怕不符合“理论”,不符合专家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原点,想想自己进行课程变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去衡量是非曲直,可能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个原点就是儿童的成长。凡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变革,不管你说得如何深刻,其实质都是肤浅的;真正好的课程方案,一定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如果折腾来折腾去,儿童的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这还能叫改革吗——是为了一些“术语”,还是为了活生生的儿童?如果这些新概念、新理念只能止于纸上谈兵,而不能带来现象的生动,要它有何用?学校不需要太多抽象概念的充斥,而是需要生动的故事,需要儿童的真实成长。

在学校中,课程不是一堆放在案头的文稿,不是一沓印在纸上的方案,而是要儿童去介入其中,畅游其中,沉潜其中,沉迷其中,去领会、尝试、创造。离开了儿童的创造,课程就是“死”的,是儿童让课程有了生命——课程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也不是专家的闭门造车。儿童与课程的相遇,必须以创造的方式进行。儿童以自己的生命吸收课程的能量,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创造新的生命,这才是课程的全部意义。

当我们说“儿童创造课程”的时候,或者说“儿童也是课程的创造者”的时候,我们就会强调“儿童参与课程开发”。儿童即可能,要相信儿童的可能性,儿童有这种能力,也有兴趣参与课程开发。当把课程开发这件事情交给儿童时,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课程创造力是无可比拟的,儿童在创造课程的同时丰富着自己的生命。我们集团一个校区的“游艺节”,就是教师与儿童一起设计的,儿童设计的“导玩图”就是一份份课程的导学图,当我看到那一份份“导玩图”的时候,其线路的缜密、项目的丰富、表达的别致,一下子就让我折服了。

关于儿童创造课程,我们要警惕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说,有一部分课程要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开发;还有不少课程不必强调儿童的创造。我想强调的是,所有的课程,无一例外应该成为儿童的创造,应该包含儿童的创造,因为“儿童的创造”乃是课程的本质属性——一个儿童如果经历了一门课程,与没有经历这门课程、其生命的内涵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什么创造,那样的课程还有意义吗?经由课程的那些变化,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儿童的创造”,这些课程,因为儿童的创造而拥有了新的内涵,“语文”不再是“语文”这两个干巴巴的字眼,“数学”也不再是“数学”这个冷冰冰的概念了,而是充满了不断生成的故事,课程由静态的文本变成了鲜活的生命。儿童穿过课程,给课程带来了生命,也丰富了自己的生命,儿童创造课程,课程也创造着儿童——只有如此,教师的一切专业努力才是有价值的。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13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