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想
当代哲学家、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20多年来……应邀在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书院、机关、企业、部队、街道社区与乡村讲授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旨在探究“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并“校正现代人的自负与无知”(见该书自序),其勉力和事功,令人感佩。
该书,即郭齐勇教授的演讲结集。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帮助现代人“牵手”孔孟老庄,自是文史哲学者的分内担当;郭齐勇教授,乃其著例。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见。(任余)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我综合张岱年、胡秋原等前辈的论述,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六大特点:
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超越分别和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别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二,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凸显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创造进取。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绝不懈怠。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无数的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第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第五,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二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第六,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又有尊重劳动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看以上六条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我们坚持古为今用,绝不主张食古不化。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性的话语应是《礼记·礼运篇》假托孔子所说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社会理想。
所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两千多年来,农家、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价值仍然是友善、仁爱、孝慈、正直、良心、忠信,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乡规族谱、家训家书、治家格言、善书与民谚民谣中的仁慈善良、廉洁勤俭、忠于职守、与人为善、积善成德以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和“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三老五更、家人乡亲口耳相传,耳濡目染,逐渐在民间扎根。它们在中国起的作用,如同基督教在西方起的作用。
我们要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间留存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资源充分地加以开掘,加以保护、拓展。
(选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5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