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时,我认为上好课最重要;做教研时,我认为课堂优化和教师专业提升最重要;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发现找到一股力量,带动学校发展并惠及每位师生最重要。这股力量是一批优秀教师吗?如果是,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发展会很艰难。办一所优质学校,不是拥有一批优秀教师就可以的,还需要有拧成一股绳的精神,一个共同的方向和抵达目标的航道。
事实上,优秀者总是稀缺资源,大部分学校都是由一批属地就业为主的普普通通有责任心的教师支撑起来的。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学校发展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航道,确保教师精神不颓废,育人方向不偏轨。也就是要有一个让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运行轨道”,让学校顶层设计具体化。
这种可见、可行、可测的顶层设计就是课程。课程是最接地气的顶层设计,拥有一张科学的课程建设图纸,才能绘就一纵千里的发展篇章。
10多年前,校本课程让一批学校拥有了自己的“翅膀”,办学变得灵动起来。那时,我调入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工作,这是一所新学校,经过几年发展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学校。对于这种变化,大多数人归结为“优秀教师的集中营效应”,我则认为是学校构建了让优秀的人更优秀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就是校本课程建设机制。这是因为在时间上,校本课程一节课35分钟的改变,让学生一周之内的课程学习更丰富;空间上,学校开设学科专用教室,课程比以往多了体验的味道;内容上,每天一节的“整理课”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不同学科教师走进同一间教室,以跨界融合引领教育教学发展。在这种创新行为的引领下,师生成长,学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浙江省教研室8位教研员联合蹲点调研,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课程创造的精神财富,没有好课程带动,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在学校的一隅“咚咚响”。
学校发展教师固然重要,但撬动学校强劲发展并彻底释放潜力的应当是课程。优质课程犹如一套驱动程序,优秀教师可以被增值驱动,普通教师也能被提质驱动,甚至可以让农村学校唱响发展之歌。关于这一点,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中心小学校长周玉江体会深刻:“办好农村教育,并非盲目追赶城市,而是要努力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唤醒和激发农村孩子作为农村人的独特实力和自信……建设‘美丽乡村课程’,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课程可以实现学校发展的多种可能。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把“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这句话写进学校行动纲领,他认为“课程改变了,学校肯定会改变,课堂肯定会改变,学生就肯定会改变”。对此,我深有体会。2012年我到一所民办学校担任小学部校长,我们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与温州肯恩大学合作创办了“肯恩班”,根据“半天学校,儿童味道”“珠联西璧,顶足中气”的理念和构想开设了“油菜花课程”,让学生在广袤的原野成长,而课程品质的提升吸引了大批家长和学生。2015年我来到现在任职的学校,同样因“大境脉课程”的创生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喜爱。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的“C位”在变化,教育也是如此,天下一统的“课表时代”,教师是第一生产力,他们保障了“课堂”质量。如今,课程是第一生产力,它释放了办学的力量。从“课堂”到“学堂”再到广袤的“天堂”,我们的跑道在拓建,我们的课程也在不断给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赋能。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0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