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渭南素质教育·校长谈(3)

让素质教育之花绽放校园

发布时间:2020-04-03 作者:王 彤 郝 娜 来源:中国教师报

素质教育实施体系,陕西省渭南市各学校从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艺术、科技信息、社会实践七个方面有效推进。

——————————————————————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第三小学结合省市区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课程引领、改革创新、活动展现的发展路径,为学校发展搭台,为教师提升助力,为学生成长护航。

课程体系引领学校发展。本着“以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学校根据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要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各学科严格按规定开足课时,合理整合教材,拓宽教材资源,提高实效。如语文学科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补充阅读,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开足上实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一年级每周两课时,二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学校加强地方课程管理,组织教师认真备课、教研,定期对地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督促任课教师将课上好、上实;合理设置校本课程,学校立足学科内容,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引申,探寻课外学习资源,发挥群体智慧,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能力相结合,积极建构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开设了以锻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体育类课程——足球、武术;以提升学生书写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书法课程;以加强传统文化、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成语课程等,并开发了配套的校本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创新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新一轮课改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校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关系,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在不断探索中,学校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养成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习惯,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

活动展现绽放学生风采。让艺术之花开满校园。近年来,我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坚持“以艺育德、以艺启智”的艺术教育工作目标,按照“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艺术文化为依托,突破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以书法、武术、绘画等多元发展的艺术教育格局。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优势,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具有一项艺术特长,教授一门校本课程,展示一次社团(兴趣小组)活动成果。同时,发挥教研组功能,积极对美术、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艺术的系统培训,推荐艺术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辅导班和名师基地学习班进行培训提升。

为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使艺术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给学生更多的选修资源,学校积极寻求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将优秀师资引入校园。优秀的师资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快乐、健康地成长,也得到家长的高度赞誉。

让信息技术凸显特色。素质教育是一个“人”字当先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提升了学习观念的先进性。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在语文、数学、美术等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高效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各项活动融入信息技术的元素,变得更丰富更生动。

让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小学生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高新区第三小学利用节假日和校外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处的精心组织下,定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到高新区3D打印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教育,体验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秦始皇兵马俑,感受大秦文化的博大精深。

行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路上,我们愿做一个行走者、欣赏者、体验者、感悟者、思考者。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素质教育之花将绽放校园。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08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