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是藏语“龙江”之意,因白龙江穿城而得名,始建于先秦,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小江南”之称,又因传说有过九十九眼山泉,故而又称“泉城”。
初至舟曲,触目所及皆是巍峨雄峰,白龙江如一条被驯服的白龙,从南北两山间温顺地游出,不敢呼风唤雨,亦不敢顽劣调皮,规规矩矩,波澜不兴,似乎很不情愿地给沿岸百姓让出了一亩三分地,供他们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稼穑,繁衍生息。
沿白龙江上行,村落人家皆散落于山脚的褶皱里,屋舍俨然,良田凝翠,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夕阳西下,白龙江水波潋滟、流光千顷,映衬着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和隐约可闻的人声犬吠,恍若踏入了一场一瞬即逝的梦境。
泉城多水亦多山。不必提雄浑壮阔的拉尕山,亦不必提高耸入云、藏仙纳佛的翠峰山,只是白龙江两岸那些不知名的小山,也都足以一观。有一座山最为奇特,它不以山水景色、庙宇神灵著称,而是因生存在此间的人而驰名远近,这便是东山。
世代居住在东山上的村民有一个质朴天然的名字——东山人。在舟曲人眼中,“东山人” 是个神奇的存在,他们居住在舟曲最贫瘠的土地上,却创造出令他人艳羡的财富,有几个名声响亮的祖先撑面子,更兼之有转灯踩道的祖传秘技。
听说东山要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转灯踩字盛会,我没能按捺住神往之情,“任性”地夜半便驱车前往。车沿着颠簸的山道盘旋而上,远处山间的灯火在浓雾中影影绰绰,如闪烁在梦中的星群般零落。
沿着村道一路都是缤纷的灯火,每一个灯笼都清晰可辨。细细打量,原来许多路段的灯笼都是村民自制的,剪纸贴花,极其精美,足见东山人的聪慧伶俐。各式纸糊灯笼仿佛将我带回了遥远的童年,心中对转灯更多了几分期待。
还未到主会场,鼎沸的人声先至,偶尔几声沉鸣的锣鼓声也从山头杳杳传来,宽阔的农田上处处是极具艺术性和地方特色的彩灯展。锦绣辉煌的凤凰今夜栖息在东山的山梁之上,羽翼翻飞,雍容华贵;凤凰足下,缤纷的牡丹从飞天的花篮溢出,飘缀在东山沉沉的夜色里……
处处张灯结彩,处处欢天喜地,处处人声鼎沸,仿佛所有的人都汇聚到这里,如九十九眼泉水都汇聚到白龙江里。置身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竟然有点儿忘乎所以,不辨今夕何夕!那一刻,仿佛回到了千年前唐诗宋词的境地,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在黄昏将逝的时光里赴一场心动已久的约会,在璀璨的灯火里寻寻觅觅,在阑珊的夜色里且喜且悲——无穷的众生,亘古的时光,火树银花依旧,鹅儿雪柳依旧,笑语盈盈依旧。
等到鞭炮噼里啪啦如雨声四起的时候,人潮焦急地向前涌去,因为人们知道,最令人期待的转灯即将开始。鸣锣开道,烟花如流星般滑落,鞭炮齐鸣,万物皆影影绰绰。青衫博带的村民,或提或背着花灯,大步流星而至,衣袂翻飞,虎虎生风,如云中仙人一般,驾云而来,御风而去。鸣锣擂鼓的后生,弯臂有力,踏步有声,一摇一颠,如痴似醉,鼓声阵阵如雷,锣声沉沉似水。
随着转灯人迤逦而去,人潮也纷纷涌向主会场周围。等4位挡灯人定好位,在头灯的引领下,数百踩灯人依次入场,蔚为壮观。远远看去,踩灯人如一群闪烁的萤火虫,看似漫无目的,实则秩序井然地在宽阔的田野上舞动着。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踩,字的细节、字的偏旁、字的轮廓、字的边框都一寸寸显现。3个小时之后,这块硕大的雪原田地上出现了一枚精美的“印章”,上书“国泰民安”4个大字。那是东山先祖祈求风调雨顺的智慧,是淳朴的乡民为天地神明奉上的一缕敬意。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如此,一个村落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日出东山之上,灯兴泉城一隅,愿我们都能在浩浩长河之中,苍苍寰宇之内,载浮载沉,宠辱不惊。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22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