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负暄琐话

在宋诗里消夏

发布时间:2020-06-22 作者:仇媛媛 来源:中国教师报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是苏舜钦的《夏意》,写夏日午休,美美的午休。

躺在深深的小院里,暑热追不到;帘子拉下来,柔和了光线,还能隔着帘子看明艳的榴花;小院躺在密密的树荫里,轻轻地就被梦境俘获了。醒来后,黄莺又不时地送上几声鸣啭。夏意,在诗的空间流转。

作为诗人,要想写出“意”,自然要靠“味”。夏意的美,靠的是“隔”,不要直接写,避免直射得太刺眼。

别院是正院旁侧的小院,这是居所的“隔”,带来恬适。宋人很喜欢给自己隔出一个独处空间,向“意”的深处走去。首先遇到的是竹席清凉,夏在这里有着别样的感觉。

石榴正开,表明已到仲夏,韩愈有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正是农历五月。诗人用“明”写榴花,真是耀眼;还是透过帘子吧,“透”字写出了榴花色彩上的穿透力,可毕竟隔了帘子,对视也不至于太过刺眼。

夏日当午,阳光太烈。但诗人笔下的阳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所以落在地上的是满地树荫。至此写的都是午休前,诗人用视觉、触觉感受夏意,轻轻地滑向梦境。最后一句写醒来,诗人听到流莺时而鸣叫一声——“时一声”也是隔,隔断连续的鸣叫,不然就有些聒噪了。

有人不太看好宋诗,可若没有了宋诗也无趣。唐人的注意力大多投向了外面的世界,来不及细细品味,也不愿细细品味。宋诗刚好填补了唐诗审美上的空缺——唐诗是将人向外拓展,宋诗则将人迎进一所别院。

别院深深。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这是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一首夏夜纳凉诗,地点在长江边的鄂州南楼上。

因所在地方有一定高度,关键还有“明月来相照”,所以可以“四顾”,可以夜赏。

欣赏宋诗需要一颗爱静的心,宋诗也善于调动人的感觉。这首诗写的是夜晚,自然要调动多方感觉,月光下的美,仅凭视觉是领略不过来的。山光水光是视觉形象,“接”字让人感觉到山光水光合作的殷勤,有不肯辜负月夜的意味。芰荷香就要用嗅觉来感知了,《红楼梦》里香菱说,“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

除了眼前美景,还有源源不断送来的其他感受。“清风明月”一句,黄庭坚师承了苏东坡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清风明月合并在一起,酿出了一味清凉。

至此,各种感觉都被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对南楼夜景的领略。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曾几的《三衢道中》,一首夏日山行诗。

诗人走在三衢道中,三衢是山名,在浙江。天气不错,不是“梅子黄时家家雨”,而是“日日晴”。此行的路线,先是溪行,继而山行。《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先也是溪行,然后遇到小山,遇见桃花源。或许诗人也怀着一些好奇心,期待着遇见桃花源吧。

溪行、山行,都只是交代行程,没有具体描写。但不写读者也都明白,诗人得到了大自然丰厚的奖赏。写景的笔墨要用到返程的路上——一般返程时都早已尽兴,但诗人的兴致仍然未减。除了“绿阴不减来时路”,大自然还追加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诗在游兴上涨中结束,读者的感受也不会很快回落。那就保持山行的兴致,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夏日吧。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寿县二中)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24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