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别关注

构筑双向赋能教师发展生态

——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U-S教师发展共同体构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王华蓉 王 佩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师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发展路径面临各种现实挑战。传统单向度的教师培训模式,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培训,还是个体的自我探索,均难以适配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多元能力的需求。湖北省王华蓉名师工作室依托“一核二体三维四驱”发展范式,联合师范院校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基地学校,构建U-S(University-School)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成为名师为奋斗目标、以个人兴趣和专长发展为方向,通过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为骨干教师搭建交流的舞台、成长的摇篮,实现“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以“智趣数学”教育主张为核心,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双向赋能、名师引领与团队协作、个性化成长规划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资源支持体系,探索形成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生态优化的创新路径。

双向赋能:构建共生型教师发展生态系统

知识共生: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教师发展应是持续的知识共创过程,U-S教师发展共同体突破了传统高校与中小学的单向技术输出关系,构建了知识共生的生态系统。高校专家用深厚的学术知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教学思想,中小学教师用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为高校专家提供教育研究素材,使其理论研究能够接地气、符合教育实际。高校专家传授教育研究方法,提升中小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之处;中小学教师参与互动交流,就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向知识理论、如何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为高校自身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让高校和中小学成为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合作伙伴,其知识转化机制使理论研究避免成为空中楼阁,让实践探索摆脱了经验主义。正如舒尔曼提出的“教学学术”理论——当教育研究扎根实践场域,理论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经验学习”也才具有理论价值。

技能互嵌:教学智慧的共创与转化。高校专家传授的行动研究方法与中小学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形成互补。比如在“同上一堂课”项目中,高校课程论教师与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方案,高校教师提供概念进阶理论支持,小学教师贡献分层教学实践经验,最终形成的教学案例在湖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五星评价。这种技能互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也为高校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实践支撑。

情感共鸣:职业认同的协同建构。U-S教师共同体通过文化共建强化情感纽带,共同体定期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节上,彼此展现才艺、交流文化故事,增进了解友谊;读书会为大家搭建了共同阅读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素养;心理健康讲座着力于保障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共同体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同时保证了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能更深入了解和学习其他学校教师的经验,大家相互传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情感共鸣强化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育活动从技术操作回归到育人本质——当教师在共同体中找到情感归属,专业成长才会获得持久动力。

名师引领:打造教师团队的雁阵发展模型

示范辐射:构建教学改进的可视化路径。名师示范课不仅是教学技艺的展示窗口,更是教学理念的传播载体。名师引领示范机制是U-S教师共同体运行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名师在精心准备的示范课中帮助广大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设计,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名师从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解读示范课的精妙之处,使其他教师能更深入地体会示范课的价值。例如,共同体教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示范课,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数学本质探究—多维表征建构”的教学路径,展现了“智趣数学”的教学主张。课后,工作室团队采用“说课—评课—反思—再设计”的研修流程,将示范课的创新点转化为可迁移的教学策略集,形成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五步法》等实践指南。

团队协作:建立协同进化的学习共同体。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是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另一亮点。团队成员目标相同、荣辱与共,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日常教学中,大家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心得、共享教改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攻克教育教学的难题。U-S共同体推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模式,通过“双导师制”(高校理论导师+中小学实践导师)实现教师的精准帮扶。在课题研究中,团队采用“问题共提—方案共研—行动共行—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成功申报省级规划课题,开展教育研究。这种团队协作不仅解决了个体难以突破的教学难题,更形成了“头雁领飞、群雁齐追、雏雁振翅”的雁阵发展格局。

精准规划:设计教师成长的个性化导航系统

分层培养:构建阶梯式专业发展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U-S共同体设计了“三层三级”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框架,结合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公式,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模式。对入职1—3年的“启航教师”实施“教学常规达标工程”,通过“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闭环训练,帮助新手教师站稳讲台。对入职4—8年的“成长教师”开展“教学特色塑造行动”,通过“一课多磨”的同课异构活动,引导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对入职9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实施“教育家孵化计划”,支持教师开展个人教学主张的系统研究。分层培养使教师专业发展从“齐步走”转向“个性化生长”。

多元发展:拓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共同体注重教师的多维能力培养,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工作坊”“教育写作训练营”“写作马拉松”等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表达能力。“课题研究工作坊”采用行动研究范式,通过“五步实证研究法”(问题诊断—数据采集—策略设计—实践验证—成果提炼),将日常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工作室团队通过“教育心理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构建了“教学能力为基、科研能力为翼、综合素养为根”的三维发展体系,使教师逐步成长为“能教学、会研究、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智慧融合:形成全时空教师学习支持环境

线上赋能:打造沉浸式数字学习空间。U-S共同体利用数字化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库,开展在线课堂观察、智能作业分析等。在线论坛或社交媒体群组可以为教师搭建一个教学交流平台,在论坛中教师可以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议论教学问题。利用课堂观察系统进行同行互评,借助智能分析工具获得个性化教学改进建议。基于平台共创共享学习和教学资源,拓展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线下砺能:构建体验式实践研修场域。线下研修采用“主题式工作坊+沉浸式教学观察+反思性实践改进”的立体模式。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观摩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和课堂管理经验,通过现场对比,学习先进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观摩活动采用“课前说课—课中观察—课后议课”的全程参与模式,使教师在真实课堂中汲取经验。实践改进环节设置的“教学微创新行动”,要求教师在两周内将所学策略应用于课堂,并通过教学日志记录反思,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成长路径。

虚实联动:创造无缝衔接的学习生态。通过线上平台的“教学问题众筹”功能,收集教师实践中的真实困惑,形成线下研讨的主题;线下生成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库、微视频等形式上传云端,实现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这种虚实联动使教师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线上学习积累—线下实践转化—成果云端共享”的学习闭环,构建了全时空、伴随式的教师学习支持系统。

总之,湖北省王华蓉名师工作室构建的U-S教师发展共同体,经过多年探索积淀形成了“真实问题导向、技术人文平衡、文化生态滋养”的核心理念。通过双向赋能的知识生态、名师引领的雁阵模式、精准规划的发展路径、智慧融合的学习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当教育智慧自由流动,当成长需求得到精准回应,教师专业发展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这种“双向赋能、共生共长”的生态模式,不仅验证了“教学即学术”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成长路径。

(作者王华蓉系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王  佩系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数学教师;本文系光谷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23年度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U-S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3ZB072)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