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吸收与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深入阅读,能让学生积累词汇、理解词句意义。“读·思·达” 理念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适用于各学段,它将教学分为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助力他们在这三个环节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习更系统全面。
设计积累任务,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通过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义、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在初读、精读、赏读等环节,合理设计积累任务,确保学生积累丰富词汇。
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教师需要融合故事性与历史知识,深化学生的民族情感与道德认知。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故事情节、猜测人物形象来激发阅读兴趣。选取民间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让学生在理解情节的同时加深对人物的感知。同时,为提升学生词汇量,教师应设计具体的词语积累任务,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记录不理解的词汇,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发现 “美好”“善良”“忠诚” 等词语并深入研究,帮助他们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深意。完成词语学习后,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新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增进同学间的交流,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此外,鼓励学生使用词语记录本对新学词汇进行分类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效果。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若仅一味积累词汇,会忽视词语的多义性及语境中的实际含义,进而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色彩,可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使他们更全面地把握文本内涵,激发深层思考。
以《草房子》为例,这部作品充满情感与深刻内涵,讲述了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成长经历,既有青春的纯真,也有挫折与痛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书中角色的理解与感受,以深入理解角色背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此外,采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扮演书中相关角色,重现某些情节,以体验式学习感受角色面临的困境与情感。如重现桑桑与小伙伴共度快乐时光的场景,让学生体会纯真友谊的重要性;面对苦难情节时,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逆境带来的成长。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多种媒介将《草房子》中的情感氛围具象化,使学生在多重感官刺激下更加细腻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波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情感感悟与审美能力。
启发辩证思考,注重探索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加强对学生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许多学生初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持续思考,倡导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感悟,尊重个体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索与感悟中成长。
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围绕 “读·思·达” 进行有效设计,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审美素养。教学中,运用图片与视频展示,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思维,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提升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视频不仅能呈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动作与神态变化,还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播放视频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对比视频与书中描绘的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内容的印象,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捕捉文字细节传达的情感与内涵。在整本书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总结写作手法与技巧,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集体交流环节,让学生分享对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激发思维碰撞与灵感。
开展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学生若能在阅读中从全局视角解读文本,便能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学生阅历与思维能力有限,难以跳出自身经验思考。因此,教师需组织讨论活动,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灵感,拓宽思维视野,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全面。
以《城南旧事》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 “小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她吗” 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指导他们在组内讨论,回顾书中对小英子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及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通过基于文本的探讨,学生间产生思维碰撞,分享各自见解,从而加深对小英子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组织班级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不同思维观点的碰撞,激发表达欲望,实现对文本更丰富立体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 “读·思·达” 教学机制,即通过阅读引导思考,再通过交流表达实现知识和观点的内化,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促进了课本知识与实际体验的融合,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