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为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不仅能让教学呈现智能化特征,还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融合英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的融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进行机械化知识灌输,学生在被动学习中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将教学资源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多重感官的调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深入探索分析英语知识,提升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其次,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在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图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动画形式展示时态变化规律,使学生直观掌握时态概念及应用方法。此外,教师还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网络上的海量教学资源,如英语报刊、电影片段等,这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往课堂上,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发展。英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让教师能够利用先进技术精准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因材施教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融合英语教学的原则
首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融入应秉持实用性原则。教师要确保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避免为追求创新而盲目使用,导致信息技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难度,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为英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信息技术的融合需要全面贯彻趣味性原则,以吸引学生参与英语课堂,转化为学习动力。教师可利用互动游戏、动画演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设计有趣的单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在充满欢乐的氛围中提升单词记忆效率,或利用动画短片展示英语对话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符合 “双减” 政策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实现减负提质的总体目标。
最后,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融合英语教学的途径
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海量图片和视频,制作数字化教学课件。针对网络上大部分带有防伪水印的图片,教师可运用制图、修图等软件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如今移动电子设备广泛普及,教师可随时录制视频,转化为微课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解重点知识时,可边录制边讲解,然后将视频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课后随时查看,辅助预习和巩固,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在网络上寻找合适的课件和视频资源,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
强化听说能力训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应注重学生口语和听力的训练,让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课堂上,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英文电影和英文歌曲,营造良好的语境,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发音标准,促进语感的形成。同时,市面上有许多听力学习软件,如每日英语听力、英语趣味配音等,这些软件包含多样化的听力材料,并配备对应的听力练习题和测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这些软件学习,每天完成相应的听力任务。软件提供的交互平台,便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可通过平台检查学生的听力练习情况,掌握学习进度,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专项指导。
推进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初中前接受的教育和自身接受能力不同,若教师用相同标准要求学生,可能会限制部分学生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例如,教师可通过学习软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促进个性化发展。平台会采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指出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进行针对性学习。同时,平台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确保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总之,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