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生边上

一碗南腔北调的烟火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赵 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我对油茶面儿这种北方吃食总带着几分好奇——像隔着薄纱看一幅未展开的画轴,轮廓模糊又透着些暖融融的期待。暑假去辽宁旅游,我特意起了个大早,一头钻进热气腾腾的早市。

北方的早市与南方大不相同。天色微明,摊贩早已支起各色篷布,吆喝声此起彼伏,在清冷的晨雾中生长出别样的生机。卖豆腐的摊子前排着长队,炸油条的锅里翻滚着金黄的浪花,空气中弥漫着葱油与面食交织的香气,浓烈而直白,不似江南那般含蓄婉约。

拐过卖糖葫芦的竹架,忽然被一阵谷物香绊住脚步。只见竹笸箩里堆着焦黄细腻的粉末,阳光斜斜照过来,干燥蓬松的颗粒泛起细碎的金,氤氲着几分北方的质朴和暖意。这不正是作家迟子建笔下“糊住青春”的油茶面儿吗?心念一动,决定带些回去,尝尝这北方的“腔调”。

“要多少?”店主操着东北口音问。我指着价签应声:“称一斤吧。”铁铲一抖一送,黄澄澄的粉末便簌簌落进薄塑料袋里。店主麻利地拧紧袋口,这包沉甸甸的北方风物便跟着我,穿越山水回到江南。

望着这包陌生粉末,母亲眼中亦是新奇:“这吃食,可咋弄哩?”我们凑在手机前查询冲泡方法,不约而同笑出声:“哎哟,这与冲藕粉一个理嘛!”滚水冲调、快速搅动、撒糖调味——南北吃食竟在舌尖撞了个满怀,像两支不同的曲调,突然在同一个节拍上和了弦。

说干就干,母亲小心地往瓷碗里注入滚水,竹筷急速搅动。絮絮叨叨间,旧时光突然涌来:“侬个小囡,屋里零食匣子空了,只要瞄见藕粉罐子眼睛就亮。”她的话像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藕粉变得晶莹剔透,撒上红糖搅匀,舀上一勺,那滑溜溜、甜蜜蜜的暖意,是刻在骨子里的江南味道。

我提起那把磨得发亮的白铝小水壶,壶身还印着精致的祥云花纹,那是爷爷温酒的“老伙计”。学着记忆里的样子,我也耐心地将沸水淋入油茶面儿。焦黄的粉末在沸水的拥抱中渐渐苏醒,变得黏稠、深浓,散发出愈加浓郁的谷物香气。迫不及待尝了一口,却与预想的醇厚香甜有些距离。母亲也蹙起眉,我们面面相觑。

“舌头让好东西养刁了,老底子的实在味儿,反倒不习惯了呗。”父亲笑着打趣。带着些许不甘心,我又舀了半勺细品:谷物焙香尚在,却像独奏少了伴奏。难道这千里寻来的北方味,要在江南碗里失了声?看着寡淡的糊糊,我灵机一动:“咱们学学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藕粉吃法,加点‘花样精’试试?”翻出柜子里的红枣干,切成细碎的小粒,再抓一把葡萄干,倒上些许牛奶。焦黄底色上,深红暗紫的果干绽开,乳白的云纹漾起,像给朴拙的北方主旋律添了些活泼的南方小调。

重新尝一口,红枣的温甜、葡萄干的微酸、牛奶的醇厚,层层叠叠漫上来,托着油茶面儿的谷物香,添了几分韵味。父亲品了品,眼里带笑:“嗯,这才对路,南腔北调。”母亲也笑了,热气腾腾的碗盏里,原本的空落落忽然被填得满满当当。我们围坐在餐桌前,一碗普通的油茶面儿,竟吃出了团圆的滋味。

原来,有些滋味光听名头不够,得亲口尝;尝了不对味,也别急着失落——添把家乡的果干,倒勺熟悉的香奶,让北方的粗粝遇上南方的甜润。生活的真趣,不就在这点不愿放弃的调和里?

千里而来的油茶面儿,终于在江南碗中调成独一份的“南腔北调”,慰藉了胃,熨帖了心。我忽然懂得:我们带着故土的胎记行走四方,又在异乡风里长出新的“年轮”。原来天地广阔,滋味万千,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纯粹,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和谐,在融合中创造包容。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