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回到1963年,这一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接着,少年宫的松柏林间便响起了“学习雷锋,立志做红少年”的铿锵誓言。几十载薪火相传,从雷锋亭的拔地而起,到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创新开展,雷锋精神始终是这片红色沃土上不曾熄灭的火种。
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北京市少年宫持续构建校外思政育人体系,鼓励我们不断去挖掘和树立新时代的榜样。我想到了再组织一次学雷锋活动,有老师却问我:“在短视频时代,孩子们能听进去雷锋的故事吗?”
我迫切地想去寻找答案,但总是缺了点什么。直到看到了一张照片:“看,这整齐有力的队礼,是孩子们内心被激发的力量!”这就是我要找的!我应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整整14天,我在层层叠叠中摸索建宫70年的脉络。渴望致敬榜样却一时无从着手的迷茫让我想放弃,但当看到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他们都曾在这里被铭记、被传扬,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再坚持一下,最初“不太可能”的想法变成“必须要做”的信念。
榜样的传承更需要创新方式,我反复琢磨,结合校外混龄教育的特点,决定采用新方式——舞台即讲台,通过五个环节全方位、沉浸式地展现雷锋精神。
活动开始了,一首《浏阳河》将大家瞬间带回雷锋成长的湘江河畔,吴军老师从荧幕走到台前,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雷锋叔叔会偷懒吗?”全场哄笑,吴老师却认真回答:“小朋友,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话音渐落,中央戏剧学院的大学生涌上台,还原了雷锋雨夜送大娘回家的故事。是啊,当大学生用专业表演重现历史,当小学生用童真提问触碰精神,榜样便跳出了课本。
活动不知不觉接近尾声,5岁的小叶子弹奏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我听到了轻轻的跟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接着,更多声音加入进来……
活动结束后的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份作业,是学生们续写的《雷锋日记》,一件件小事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与担当。心有榜样,从小做起,在一日日的坚持中,他们终将明白平凡的伟大。
活动得到了央视少儿频道的专题报道,我也收到了许多教师和家长的鼓励,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随后,我们组织策划了“榜样大思政”系列活动,邀请战斗英雄、航天员等更多榜样与孩子们面对面,我们甚至学会用人工智能修复孙敬修爷爷。8场活动、19位榜样、超万人参与……而这,仅仅是过去9个月的成果。
十年,我深深扎根在校外党建思政这片天地,每年结合最新的育人要求,和同事们策划各类活动,有提升核心素养的“未来公民暑期营”,有关注心理健康的“亲子乐跑”,更有我们一以贯之的思政教育,数十万孩子走进这里,在快乐中成长。
而这,也仅仅是十年。几代校外人筚路蓝缕、春华秋实,搭建起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地方,这里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三尺讲台,这里更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激励着全体校外人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育人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少年宫活动策划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0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