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党的作风建设蕴含干事创业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于镤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进一步下大气力把党建设好,打造一支党性纯洁的队伍、纪律严明的队伍,使我们党始终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人民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作风建设对我们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远意义。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作风建设从“思想引领”到“制度固本”的方法论意义愈发凸显。

  以思想根基构筑干事创业价值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性淬炼与价值重塑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的精神内核,直接塑造政治判断的敏锐性和行动选择的自觉性。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通过锚定“为谁奋斗”的价值原点,为干事创业提供根本遵循。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员干部才能确立干事创业的价值基准,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观察时代、把握大势的思维工具,使干事创业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党性修养的深化过程,是摒弃功利化政绩观、抵御风险诱惑的自我净化过程。只有不断拧紧“总开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得以端正,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方能回归本真,最终形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自觉。

  以实践导向激发干事创业行动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作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真抓实干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理论向实践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以务实作风破除形式主义桎梏,以问题导向取代简单化的痕迹管理,将行政资源和工作重心从文山会海转向民生痛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合力攻坚。以作风优势提升干事创业实效,就要凭借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的行动哲学,将担当勇气转化为发展锐气,将落实定力沉淀为治理能力。还要把握作风建设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在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实践的交汇点上精准发力,使实践效能得以充分释放。

  以制度刚性支撑干事创业长效运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制度笼子扎紧”。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深化,必须依托制度体系的刚性保障。考核评价、容错纠错、权力监督,为干事创业营造稳定的预期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科学考核机制需平衡“显绩”与“潜绩”,避免急功近利导向扭曲政策初衷;容错机制则划定改革“试错区”,明确“为公”与“谋私”、“无意”与“故意”的边界;权力监督聚焦用权规范,通过穿透式监管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制度设计的深层逻辑在于其辩证统一“约束”与“激励”,纪律红线遏制作风涣散,机制活水激活担当动能。党的纪律既是规范言行的“紧箍咒”,也是干事创业的“护身符”,二者内在统一于推进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以人民立场标定干事创业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风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民生需求是政策制定的原点,群众满意度是成效检验的终点。作风优良则民心凝聚,作风涣散则民心流失。将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党员干部在“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大事要事。唯有如此,作风建设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活发展动能的引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

  唯有持续淬炼党性修养、弘扬实干精神、完善制度保障、恪守为民初心,方能使党的作风建设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