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将的横空出世,从来不是偶然的奇迹,背后是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发力
■当体育的青春力量与社会的支持氛围同频共振,当科学的培养体系与包容的发展环境相互支撑,中国体育必将迎来更多“后浪”奔涌的精彩时刻
第十五届全运会赛场上,一股青春力量正强势崛起。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场上,18岁的张展硕以3分42秒82的成绩刷新世界青年纪录;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13岁的于子迪打破尘封13年的亚洲纪录;滑板碗池项目中,13岁的邹明珂用翻板动作飞越“火山”道具夺冠……这些稚气未脱的“小孩哥”“小孩姐”,用惊人战绩奏响了中国体育的青春篇章。他们不仅在泳池、跳台、滑板场等多个领域挑战名将、刷新纪录,更展现出热情自信、坚韧豁达的精气神,让人们看到中国体育未来的无限可能。
中国小将的横空出世,从来不是偶然的奇迹,背后是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发力。近年来,体教融合政策的深入推进,打破了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壁垒,让青少年既能专注热爱的运动项目,又能兼顾学业成长。从遍布各地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到专业化的青少年训练中心,“十四五”期间相关机构数量稳步增长。同时,全国举办各类面向青少年的体育赛事,为他们搭建了从兴趣到专业的畅通桥梁。完善的选拔机制让出众天赋不会被埋没,科学的成长路径让年轻运动员能够稳步前行,形成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良性循环。
科学训练理念的革新与应用,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快速成长注入了重要动力。不同于过去单纯依赖“苦练蛮干”,如今的体育训练更注重精准化、个性化与可持续性。水下动作捕捉系统、可穿戴设备的普及,让教练能够毫秒级分析运动员的技术细节,实现针对性优化;人工智能辅助制定训练计划,有效减少无效消耗,降低伤病风险。这种科学化的训练模式,既最大化挖掘了年轻运动员的身体潜力,又保护了他们的运动寿命,避免了“年少成名却昙花一现”的遗憾,让中国体育的人才培养摆脱了对“孤星”的依赖,走向了批量涌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社会氛围的包容与支持,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宽松的成长土壤。不同于以往对成绩的单一追求,如今公众更愿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年轻选手。如10岁的滑板小将盛逸心未能晋级却收获满屏鼓励,12岁的跳水小将刘紫涵笑谈“能和优秀前辈同场竞技太开心了”……社会的包容让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卸下心理包袱,在赛场上尽情展现自我。同时,多元化的运动项目普及,让更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热爱。如滑板等新兴项目中青少年选手的扎堆涌现,正是因为社会给予了不同运动项目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体育梦想得到了滋养。这种从“唯成绩论”到“重成长观”的转变,让年轻运动员既能保持对运动的纯粹热爱,又能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输赢,这正是青春力量动人的底色。
全运会的青春旋风,是中国体育从“大”到“强”转型的缩影。呵护这份蓬勃生长的青春力量,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于这些青少年运动员而言,过度的捧杀与过高的期待都可能成为其成长路上的阻碍。公众应保持理性关注,给予他们试错的空间和成长的时间,让他们在鲜花与掌声之外,能拥有普通青少年的成长节奏。相关部门也需要持续优化培养体系,在强化竞技能力的同时,注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让他们既能在赛场上冲锋,也能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体教融合的政策红利也需要进一步释放,通过完善升学通道、保障训练时间、优化配套服务等举措,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兼顾学业与运动,让体育成为终身受益的成长伙伴。
青春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蕴含的无限可能。青春的力量从不局限于赛场之上,这些青少年运动员展现出的拼搏精神、自信态度,正在感染着更多同龄人奋发向上。当体育的青春力量与社会的支持氛围同频共振,当科学的培养体系与包容的发展环境相互支撑,中国体育必将迎来更多“后浪”奔涌的精彩时刻。(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