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11-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王君玲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近几年,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少高校选择通过手机App(应用程序)提供各类服务。然而,App过多、过杂以及广告植入等问题,让师生不下载软件无法行走校园,下载了软件平添各种困扰。

  主持人语

  智慧校园建设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板块,也是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场景之一。然而,界面过多、互不兼容、广告插件等问题却令师生因“App过载”而倍感“数字疲劳”。本期“青年说”三篇作品不仅透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危害,还为打破“App围城”建言献策,文字间流淌着青年学生的智慧。

  告别技术堆砌 打破“App围城”

  郑子涵

  从选课签到、运动打卡到洗澡缴费、宿舍开门,本应带来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却构筑起一座让学生不堪其扰的“App围城”。内存告急的手机、层出不穷的广告、功能冗余的系统,正在消解技术赋能教育的初衷。

  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是有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分割在数字空间的映射。“九龙治水”式的数字化建设中,一些高校各职能部门、后勤单位各自为政,从自身管理便利出发引入或开发应用软件,却忽视了使用者的真实体验。这导致技术非但没能成为打破部门分割的利器,反而在线上复制并固化了这些壁垒。值得警惕的还有,当校园核心服务与第三方商业App深度绑定,商业逻辑难免对教育公益性造成侵蚀。

  那么,如何打破“App围城”?关键在于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流程再造。高校亟须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以师生核心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理想的智慧校园应构建一个统一的服务入口,将课表查询、费用缴纳等高频刚需功能深度集成,把部分低频服务以小程序、轻应用的形式接入。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对功能重叠、体验不佳的应用软件“做减法”,又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智慧校园”的核心是人,而非冷冰冰的技术堆砌。当师生享受到高效、贴心的服务体验时,我们才能说,智慧校园建设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破除“App围城”,不仅是对师生呼声的回应,更是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回归教育初心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卸下校园里的“数字负担”

  童言

  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是利用技术赋能教育,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减负提效。然而,当下不少高校的校园App却似乎正走向这一初衷的反面:非但没有带来便利,反而因其“多、杂、乱、差”,异化为一种新的“数字负担”。

  这种负担感首先体现在“量”的冗余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光是校园App就下载了十来个”的抱怨绝非个例。选课、缴费、借书、刷门禁……在部分高校,不同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一个校园催生出一个App矩阵——师生们被迫在多个功能单一、设计迥异的应用间频繁切换,耗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负担感还体现在“质”的粗糙所带来的体验负担。部分校园App操作不便,交互逻辑混乱,用户界面设计老旧,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严重的广告植入现象。当技术粗糙与商业逐利叠加,师生感受到的便不是服务,而是“被骚扰”的体验负担。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负担正在演变为“强制的负担”。当校园App与师生的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生活服务强行绑定,用户的反馈机制又不完善,师生便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指尖上的负担”。

  建设智慧校园,方法是“智慧”,落点在“服务”,根本在“以人为本”。高校管理者亟须换位思考,对现有的校园App进行“体检”和“瘦身”。一方面,要整治App过多过滥的问题,打破数据壁垒和部门墙,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平台整合与功能集成,切实减少“量”的冗余;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运维标准,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杜绝商业广告对校园App的过分侵蚀,并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让师生的建议成为App迭代优化的动力,实现“质”的提升。

  校园APP是服务师生的工具。高校管理者更应主动作为,让智慧校园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功能。

  (作者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优化服务流程校园才能更“智慧”

  张景怡

  近几年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少高校选择通过校园App提供各类服务。然而,校园App过多、操作不便以及广告入侵等现象,暴露出智慧校园建设的堵点。

  校园App泛滥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些高校各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各自为政地开发或引入App;另一方面,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高校容易过度依赖技术供应商,忽视了学生实际需求。建设智慧校园,应当从优化服务流程入手,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流程的协同。

  这意味着首先要推动功能整合,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以采用“中心化平台+模块化微应用”的架构,将分散的功能整合到统一入口,实现数据互通,避免重复操作。同时,平台应以学生需求为核心进行功能设计,简化操作流程,提升响应速度与交互体验,去除不必要的广告和冗余功能。对于高频刚需功能,如扫码支付、身份认证等,应确保其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另外,还应该尊重使用场景,畅通用户反馈机制,实现流程持续优化,建立常态化的App评估与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体验差、使用率低的应用软件。

  在数字时代,我们不能排斥科技赋能校园生活,但应该避免的是以“智慧”为名的形式主义,以及打着“创新”旗号的利益捆绑。真正的智慧校园不应以技术为中心,而应以师生的体验感为出发点,尊重用户的选择权与隐私权。简单、便捷、安全、实用,智慧校园才能名副其实。

  (作者系河南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