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外国语大学校园里的“银杏伞”意外走红社交平台。保洁阿姨们利用工作间隙,将散落的银杏叶拼凑成灵动的伞状造型,让寻常的校道变身浪漫打卡地。这不仅治愈了师生的学习工作疲惫,也是一场始于细节的校园美学实践。
美育的本质,是对生命感知力的唤醒。审美教育,往往始于对“细微处之美”的发现。校园作为天然的美育场域,随处可见“无用之用”的美学元素。一片飘落的银杏叶、一道穿过枝丫的光影、一块爬满青苔的石阶,都可能成为学生感知世界的媒介。当年轻的眼睛学会“放大”日常,“美”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
发现美是审美的起点,将美转化为新的创造,则是审美能力的进阶。从捕捉美的元素到实现美的焕新,既需要培养学生将寻常事物注入心意的实践自觉,也需要培育其创造智慧。“银杏伞”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展现了保洁阿姨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生活之美的创造力。在“银杏伞”的带动下,银杏书签、银杏叶组成的各类造型等微小的创造,是学生与美的互动。他们在实践中深切理解美的形式与内涵,在想象力的驰骋中建立审美自信。这种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跨越,正是审美教育最关键的跃升。
美不应止步于个体的孤芳自赏,需要完成从“独创”到“共享”的跨越。如此,美育便被赋予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成为一场审美价值共鸣的温暖接力。“银杏伞”的出圈,既源于其视觉美感,更在于它承载着年轻一代对美的独特理解与表达。传播美,不仅是分享视觉愉悦,更在于传递审美背后的价值内核: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对细节的尊重。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质上是培养兼具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完整个体。而传播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美育绝非局限于书斋的理论学习,还包括融入自然、扎根社会的体察、感知、创造与传播。这种传播,本质上是对“审美评价能力”的实践淬炼——学生在分享中会反躬自问:何种美能引发广泛共鸣?怎样让“个人体验”升华为“公共记忆”?当学生主动以传播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审美趣味,更是对自身审美判断的二次校准。
学校作为育人场所,应当搭建发现美的平台、创设创造美的契机、畅通传播美的路径。唯此,方能让年轻的眼睛在日常中发现美、让灵巧的双手在实践中定义美、让赤诚的心灵在分享中传递美。当美育的根系深扎于生活的沃土,生长出蓬勃的审美力量,这力量,不仅滋养个体的精神世界,更将汇聚成社会的审美共识。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