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济南职业学院引技入教将车间“搬”进课堂

校企同坐标 共育“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宋建毅 孟祥沙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济南职业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墙壁开关智能柔性生产线调试实训。学校供图

  “嗞——”电枪咬合螺栓的瞬间,火花轻溅,刘昌京屏住呼吸,再次核对扭矩数值。他身后是比亚迪济南基地总装线的滚滚车流,眼前这块车门板,曾是图纸上的符号,如今成了他掌心的实感。

  两年前,他还在教室里背诵装配流程;现在,他的工位编号已录入企业生产系统。身份转换的节点,落在2023年9月那个秋招季——济南职业学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启动“现场工程师班”,首次成建制输送实习生,先后已有400余人通过潜质测评、岗位匹配,进入跟岗序列。

  刘昌京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他不再是教室里那个只会记笔记的学生,而是这条“工业脉搏”上一个新生的细胞。正如刘昌京所说:“能够深入企业跟岗实践,接触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体验‘现场工程师’的工作实践,很有干劲。”

  此前,“招不到能上手的技工”一度成为当地人才链接不上产业链的困局。2021年,济南提出“商乘并举”汽车产业布局,新能源整车项目纷纷落地,产能加速释放,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用人时的同一痛点:很难招到能上手的技工。这也成为产业提速的一大瓶颈。

  “不是没人,而是人不对路。”济南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系主任宋广辉翻着往届的就业数据摇头。传统汽车检测维修专业设置已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需求,传统课程也滞后于智能网联、高压电控等新技术迭代,学生走出校门后,常常需要“回炉”。

  产业在提速,教学在追赶。如何让人才培养节奏踩准市场鼓点?济南职业学院决定引技入教:把车间“搬”进课堂。

  转机始于一次人事决策。2024年,何清从中国重汽集团汽车研究总院走上济南职业学院的讲台。此前14年,他就职于中国重汽集团汽车研究总院,从事整车开发工作,主持完成了新斯泰尔全系列车型汕德卡燃料电池商用车系列开发,手握15项专利。

  济南职业学院出台技能人才互聘制度、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办法,打通了企业技术专家到校任教的通道。“要引进像何清这样的人才,只有行业经验丰富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方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高技能工匠。”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说。

  不只是何清,刘欢、曹志伟等一批来自中国重汽、吉利汽车的高级技工,谢英祺、李蒙等近10名行业骨干也陆续入驻学校,将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为课堂中更直观、易操作的知识模块,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真正的融合,不止于师资单向流动。学校通过搭台,进一步推动校企共育“现场工程师”。

  2023年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前介入济南职业学院相关专业招生选拔,对接汽车装调、检测职业岗位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要求,制定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岗位能力标准体系。参照相关标准体系,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维度筛选苗子。入选者进入“现场工程师班”,开启“学生+学徒+准员工”三重身份叠加的成长路径。

  “现场工程师班”课程由校企共研。“通识教育打底,专业模块分层,项目实训贯通,岗位实践落地。”宋广辉这样概括培养链条。学生第三学年进驻企业,在装配、质检、调试等关键岗位轮训,毕业即具备独立作业能力。

  变化正在济南职业学院不断扩散。黄河流域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山东首个比亚迪标杆产业学院揭牌,比亚迪现场工程师学院实体化运行已成为该校规模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尖兵”的“主阵地”和淬炼场。

  在400余名储备人才的背后,一套可复制的培养模式已悄然成形:企业出题、院校解题、学生答题。产教双方不再各算各的账,而是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校准方向、破浪前行。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