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团队9次赴疆助力当地教师

协同教研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孟召学 吴向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不久前,在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第四中学,一场思维发散、创意十足的“童漫作文”课堂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是学生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童漫作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开始享受语文学习。”昭苏县第四中学教师郭妙妙在完成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后说。

  新写作教学方式的引入,得益于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团队持续不断地援疆帮扶。近年来,魏本亚团队先后9次来到昭苏县,以新质课堂建构、科研能力孵化等创新路径,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2021年,魏本亚主导开发“泰州教育生活云·昭苏高中教师研修项目”,推动“新质课堂”改革。依托这一平台,团队已开展10余次协同教研,以学科教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起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学习范式。

  “新质课堂本质上是从学情出发,由教师主导型变为学生主导型,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完成高效的学习。”魏本亚说。

  魏本亚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基于此,团队构建起“临床指导+课题孵化”的支持体系,帮助当地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到教育研究的转型。

  “2024年,昭苏县提出要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和校长。科研能力是制约他们职业发展的一道门槛。”魏本亚介绍,去年以来,团队手把手指导55位昭苏县骨干校长、教师设计教学课题。

  从课堂重构到高考攻坚,再到师资孵化,昭苏正以“新质教研”为引擎,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本土教育生产力。在魏本亚指导下,已有1名教师评上了正高级教师,5名教师基本具备了正高级教师的参评条件。通过长期科研攻关,魏本亚团队目前已帮助当地有效破解了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等难题,为昭苏教育留下了“带不走的财富”。

  “魏本亚团队的援疆实践,为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更以专业力量激活了边疆教育的内生发展动力。”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