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明亮的教室里点燃烛光

——读《未来课程想象力》有感

发布时间:2019-12-11 作者:孔丽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遇见这本书时,感到格外地亲切,因为喜欢徐莉老师近而喜欢上她的书。《未来课程想象力》顾名思义,课程加上未来和想象力两个词,顿时让人一扫对设计课程的恐惧感。

作为一名教龄已十年有余的教师,惭愧的是直至今年才开始做有关课程的课题。课题研究综合活动课,结合影视和德育,受众对象是非常特殊的体校生。在我一筹莫展如何开展体校生影视德育课程时,有幸遇上了徐莉老师的这本书,可谓是拾到了金钥匙,这一把把钥匙就是徐老师书中的金句,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包括如何在专业路上突破自己,如何做教育,再到如何做课程。

3和4 未来课程想象力.jpg

《未来课程想象力》图书封面

慢慢知道我可以是谁

“我愿意回到自己,而不是埋怨社会、家长、孩子的不重视,抱怨人们不了解这些学科独特的价值,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作出哪怕极其微小的改变”。徐莉老师在她整个专业发展中,很大的转变始于她的广泛阅读。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经典教学论,她形容自己从“超级老师”变成了一名“学徒”。

她认为,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的从业者,日常工作琐碎而芜杂,特别容易陷入感性的不适与烦乱之中,职业对人的负面影响使教师往往有一副刻板面孔——絮叨、强势、混乱,不想被这个职业所缠缚,就得从革别人的命回到革自己的心。可以说正是从这样的自我革命开始,她开始寻找心目中对教师身份的定位,才有之后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记得在另一本书《教学的勇气》中提到,教师特别容易进入职业生涯的中年和倦怠期,当我们不再肯有勇气的面对我们鲜活的年轻的学生而选择日复一日的重复讲解时,我们的内心是枯竭的。因此“我是谁”应该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形而上的诘问。“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希望向徐莉老师学习,借着课程建设可以慢慢知道“我”是谁。我愿意找到我自己,这是最好的人生观。

自我革新以创造无限可能

徐莉老师的成长轨迹让我看到她在不断地跨界,学无边界。同时,正如她所言,“关乎人的事,不可能从零开始,你会发现,即便观点对立,好的实践往往有着共同的要素,相似相同的作为”。她整合了各个学科的优势,最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很好的开发。

而我要开展的影视德育课程同样是一个综合活动课程,也许眼下我最需要做的是整合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多元探索。能够在多元的点上找到更多的契合点。“回望得失,向自己学习;追根溯源,向过往经验学习;开放博览,向异质经验学习”。如此才更有力量用足够的智慧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热点。这是徐莉老师给予我的最好的成长观。

等待结果的树

徐莉老师曾说:“它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意思是说你必须等它长大后,才知道它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我们的未来也是一棵等待结果的树。”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成长性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时,我们才能缓解心中的焦虑而不急求于可见的结果。又如她所言,回顾我们自己所受的教育,我们至少有两种缺乏:帮助学生有超出现有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让他们从无意识地重复转向有意识地规划和选择。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我日日会看到我很多的运动员学生会因为对生活的迷茫而呈现对课堂空洞的眼神,这让我异常心痛和惭愧。因此,我希望能够用影视课堂吸引孩子,以影视中的积极榜样激励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能用现在课堂中的表现去定义他,给他们贴上他们无非就如此的标签。今年教师节,曾经一个画画很棒的体育生来看我,七年时间,他已经从一个室内设计的学徒成为一个拥有500米门面店的装修公司老总。这个孩子的经历让我想到了徐莉老师的话:“让他们感到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个世界为想向上的人准备了无数惊喜”。等待结果的树,我想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好的学生观。

“清点行囊,所有的思考和曾付出的努力让我在打算放弃的一瞬,一再追问自己为何会走到这里,于是一而再再二三地陷入迟疑。”徐莉老师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和意义感。在全球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她愿意做更多的教育+,而不是教育家,让人心生敬佩。她说,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是主体,而教师观念的变化才能带来课程理念的更新。整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课程设计的技术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她的一路成长让我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三个终极问题的理解: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最后以她的这句“在明亮的教室里点燃烛光”来总结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宛如明亮的教室,小学校如我,平凡老师如我,综合课程如影视德育。如此这些,都需要坚持,哪怕光亮如烛光,也定能照亮他人! (教育专业组 浙江省温州体育运动学校 孔丽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