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们在一节三年级语文课后评课时,针对课堂中是否应该让学生自评产生了分歧。大家争议的观点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三年级学生没有自评能力,不能自评;第二种是三年级学生不要自评,但可以评价他人;第三种是应该放手让三年级学生自评。
如何引导学生自评
如今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偏重于教师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自评的确少见。那么,学生为何可以评价他人而不能评价自己?让学生自评为何会引来诸多争议?我们知道,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新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种反思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评。
人的自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需要培养。古人有“一日三省吾身”之说,这就是自评。那么该如何引导小学生自评呢?第一,像古代曾子一样列出几点对照法,如朗读课文可以列出:正确、通顺、流利、有感情、有动作、有神态等;第二,把握好自评时机,如学生明显不认真时、学生进步时、学生受到不客观评价时,等等;第三,注意帮助学生避免两种倾向:过分谦虚从而给自己较低的评价,无法正确评价自己,这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学会正确的自评
刘邦在评价自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而项羽则自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难怪太史公说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见,自评与成败是存在很大关系的,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师作用不可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而言,获得赞赏的“他评”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一个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仍能坚持学习。因此,教师一方面在评价学生时应慎之又慎,不以偏概全,恰当运用肯定或否定,创造成功机会,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积极信念,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
今天的教育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评价应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要让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努力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强双方的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在自评中洞察学生的心灵,寻找教育的良方,而学生学会自评也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期待随着自评研究的深入,自评能够真正有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溧阳市永平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13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