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9-03-19 作者:李 兰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母亲在厨房包包子,突然发现包子变成了一个小男孩。母亲对这个孩子疼爱至极。包宝宝一天天长大了,他想和别的小朋友玩,母亲不准;他想踢足球,母亲怕他受伤害,不准;他交了女朋友,要搬出去住,母亲难以接受包宝宝要离开自己,竟梦见自己情急之下一口吞了包宝宝,好让他永远不离开自己。故事结尾,母亲终于接受了这一切。包宝宝回家了,与母亲重归于好,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包着包子。

影片虽短,却发人深省。一时间,关于中国式家庭关系、教育方式等讨论热火朝天。同样是探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它让我想到了另外两部动画短片《鹬》和《Alike》。

《鹬》讲的是一只小矶鹬饿了,妈妈不给它喂食,让它自己出来找吃的。小矶鹬初学觅食毫无经验,遭遇海浪冲击,对海边捕食产生了恐惧。妈妈鼓励它克服恐惧,勇敢面对。小矶鹬战战兢兢再次尝试,无意间发现小寄居蟹躲避海浪、趁退潮时第一时间捉到扇贝的诀窍。小矶鹬学会了,并成为鹬鸟群里最会捕食的鸟。

《Alike》是一个用色彩讲述的故事。短片中,父亲是蓝色的,孩子是橙色的,父亲对孩子寄予厚望。上学路上,孩子总喜欢去听街心花园小提琴艺人的演奏,父亲不准。做作业,孩子不喜欢规规矩矩写作业,要么画画,要么对作业进行创造性发挥,这些都被父亲禁止。原本父子俩每天都要拥抱,可因为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渐渐地感受不到乐趣,变成了灰白。父亲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带孩子到街心花园。然而,艺术家已经不见了,孩子非常失望。父亲灵机一动,亲自站在街心花园端起手臂“演奏”了一曲。孩子笑了,父子俩一起随着“音乐”律动,鲜亮的橙色又回来了。

三部短片都探讨了家庭教育,进一步聚焦后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一个话题——“亲子陪伴”。其实,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一定是“按需供应”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5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包宝宝》里的母亲,“陪伴”时完全没有“按需供应”。影片中有这样几个细节:包宝宝和小朋友踢足球,球把头砸扁了,包宝宝面无惧色,眼镜一推,还想接着来,这是“自我实现需要”,包宝宝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游戏的权利,但他被母亲心疼地拖走了。包宝宝想和小朋友踢足球,这是长大了的孩子的“社交需要”,但是母亲不准。包宝宝生气,母亲不问就里,递上来的都是吃的——回家路上递过来爱吃的糕点,不辞辛劳做了一桌子好吃的饭菜。高层次的“尊重需要”错被当成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这样的亲子陪伴用错了力气,最终产生的是一种伤害。

《鹬》里的妈妈就不同了。小鹬鸟贪恋妈妈喂养的舒适感,不肯自己捕食,妈妈就让它肚子咕咕叫,逼迫它走向沙滩。小鹬鸟在第一次捕食中遭遇海浪打击,患上恐惧症,妈妈就走到他身边,一点一点带他走向沙滩,还用尖尖的喙推他一把。这一“逼”一“推”,让小鹬鸟从“生理需要”走向“自我实现需要”。小鹬鸟交到了朋友——一只小螃蟹,妈妈只远远地看着,不加干涉,任小鹬鸟和小螃蟹玩儿,满足它的“社交需要”,这是懂得“收手”。在这种智慧的“收放”之间,小鹬鸟成长了、独立了,拥有了鹬鸟族群不曾拥有的独特捕食方法。

《Alike》里的爸爸之所以能及时挽救孩子的“橙色”,离不开他在孩子“尊重需要”层级的用心陪伴。影片中,每天放学时父亲都要拥抱孩子,感知他的喜怒哀乐。一个拥抱,也会让疲惫一天的父亲迅速恢复“活力蓝”。因为每天上学、放学走在一起,父亲十分清楚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当发现孩子的橙色在发白、消退时,他明白尊重孩子才是守护成长的第一要义。这种“同呼吸共命运”式的陪伴,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需要。

这三部动画短片是我们获得“父母资格证”的绝好课程资源。当然,一门理论、几部片子无法穷尽教育的真相和为人父母的学问。亲子陪伴如何“因需定制”?还需要大家“躬耕”实践。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0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