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综合改革、新高考等一系列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新词热词扑面而来,改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与时尚。教研室作为区域教学研究的核心,在新与旧、进与守之间必须有清醒的价值判断和方向引领,有智慧和能力区别教育恒久不变的东西——需要我们坚守的;时时求变的东西——需要我们创新的。创新先需守正,守住教育的基本问题、关键问题、根本问题。守正与创新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二者同等重要。
常规工作的守与进
常规工作是教学和管理的底线,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生活、学习状况,提高常规工作的水准是保障教育教学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常规工作守与进重在激发日常工作中蕴含的力量。
教学常规管理的强化与变革。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误解。责任主体的误解,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是教学管理的主体。二是误用。教学常规是教学活动的基石,工作管理中不能只重视教学常规的约束功能和评价功能,忽视指导功能和校正功能。三是误变。将隐形的变为显性的条款约束,将简约的变为名目繁多的检查细则。
济源市教研室2017年12月修订了《济源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督导评估细则》,将教学常规督导目标定位为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主体责任意识与能力提升;改革督察形式,依据《济源市教育局听评课课堂观察要点》,通过教师裸备、现场微课答辩等形式,了解教师备课与上课质量及能力,考核学校对教师个人备课能力的培养和管理,引导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从重数量向重内容转变,激发教研的创造性,增加研究性,减少应付性,引领新型教研文化的形成。
教学常规管理要守责任的底线、守管理的底线、守师德的底线、守质量的底线;要融入时代内涵,融入指导校正功能。
三个学段的融通式教研。学科教研活动是常规工作,但许多时候都是单兵作战,很少围绕一个学科主题进行三个学段之间的融通式教研。2018年4月,市教研室围绕高考改革中语文阅读与写作开展了阅读课程评比,举行了全市大阅读课程交流展示活动;6月底,在中小学期末考试增加六七八年级的阅读题量,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等核心素养,倡导增强学段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融通式教研中,守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守教学改进关键任务,守学生发展核心要务,减少教研的痕迹文化;促进教研活动的整体设计和上下联通。
考试评价的守与进
高考指挥棒不改,能不能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该如何看待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考试与评价是教育发展绕不过去的坎。
作为基层教育实践者,在高考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理想化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不考试,等同于“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绝不是学生的“虚浮快乐”,而是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欢愉”;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考试这一评价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要“非常理想,特别现实”,济源市用体、音、美考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现在教育的问题不是考与不考的问题,而是怎么考、怎么用的问题。
当下,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考试有机融入整体的教育过程中,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一环,真正起到诊断、反馈、改进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要摒弃简单利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倾向,学会从考试中分析出学生的知识盲区、技能缺陷、能力不足、思维短板,以及教师教学的方向性问题和教学过程的缺陷。
考试与评价中守考试的积极作用,守素质教育的现实落地;推进考试内容变革基于素养培养,推进评价维度变革依据诊断、反馈、校正功能。
信息技术运用的守与进
当今社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随着智能化终端的不断普及,如何面对信息化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焦点不应该错位到是电子教案还是手写教案上。
在常规教学的备课管理中,教研室提倡教师手写教案,不是让教师应付检查,而是希望教师通过手写教案梳理教学思路,凝练教学主张,进一步获得专业发展。手写教案不能认识错位到与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关键是教师备课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化运用中,守教育育人本质,守学生健康成长,守教师独立思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推进评价数据收集。
课程建设的守与进
让教师上“好”课就行了,为什么要搞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这样的观点不绝于耳。
听专家讲座,大家都喜欢有高度、接地气的报告。凡是这样的报告都说明演讲者对一个问题进行了整体把握、系统思考、深入实践。课程建设倡导的就是这种思维——宏观视野、整体感知、系统思维、深度学习。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推动教师整体、系统思考学科定位与价值,沉淀教育观、课程观与教学观,把握上“好”一节课的“好”被不断赋予新内涵。
课程与课堂不是二元对立关系,我们要守住教师“根”在课堂、“思想”在课堂、“舞台”在课堂的正,也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会从课程的视角思考教学的改进,以课程的视角重建课堂。这样教师才会有课程意识,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也必然会从优秀走向卓越。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0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