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有老师向我反映:家长给她打电话,对我这个班主任不满意,说我对班上的一个“坏孩子”太好了。他犯错误时只说别的孩子,却没有说那个“坏孩子”,说我这样做不公平,甚至有家长怀疑我是不是收了家长的“礼”。
听到这些话,我真的有点委屈。后来想想,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这些都是传言,我也没有必要计较。只是,我真的想说说他们眼中的这个“坏孩子”。
在说这个孩子之前,先说说假期里看过的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新到一所学校,所带的班级简直糟糕透顶。在常人眼里,那些孩子很坏,什么坏事都做,欺负别人、撒谎、给老师难堪,甚至让一名老师的眼睛受伤。可面对这样一个班级,马修老师依然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用音乐、用爱感化每一个孩子,最终孩子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马修老师不仅教会了孩子们音乐,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
回到自己的班上,我们的孩子当然不会那么糟糕,大部分孩子很懂事。但是这个家长眼中的“坏孩子”有点敏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迅速被激怒,想要去打别人,因为他觉得对方在嘲笑自己,当老师想要制止这种行为时,他就会情绪失控,在班里大吼大叫,让老师没有办法上课,只能先安抚他的情绪。
记得第一次他在班上发脾气的时候,我冷静地看着他大吼大叫,看着他喊出自己的委屈,等到下课时他的情绪已经稳定了,又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同别人玩耍。我只想在他冷静的时候,再与他沟通。
还有一次,我在教室后面听语文课,老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他上台发言,提到《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上的学校时,他说成了“巴圃园”,台下的学生一阵哄笑,不管这笑声是无意还是有意的,都让他理解成了嘲笑。之后有学生纠正他,说是“巴学园”,他一点也不接受,愤怒地说:我看的就是“巴圃园”,气哄哄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同桌又小声地跟他说话,指指书皮上写的“巴学园”,他没有再说话。如果当时孩子们没有嘲笑他,而是举手向他提出诚恳的意见,他不会发怒;如果他不是那么敏感,不是那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也不会发怒。是环境也是心理问题,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
当然,不发脾气时,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我看到他为了把教室后面的地板擦干净,甚至跪在地上用抹布擦。当他认真对待学习时,单元测试可以考100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他遇到问题而情绪失控时,我采取的是冷处理的方法,不与他“对着干”,不明白情况的家长却认为我不敢管教他,我袒护他。其实,主要是我不能对着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大吼大叫。教育,有时是要换一种方法的。
我知道,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但绝不是一个坏孩子。我清楚地记得,开学初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绪问题,他爸爸说:“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他没有坏心眼。”他只是一个孩子,正处在塑造人格的时期,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与他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有关,要想改变只能慢慢来,教育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越是这样有问题的孩子,越是缺少爱和关心,我们更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来教育孩子,一味地批评只能把“问题孩子”推得更远。
我认为,应该像马修老师学习,越是这样的问题孩子,越不能放弃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个别家长对我有意见,我真的想对家长说:对不起,我的眼里没有坏孩子。
在我的眼里,没有坏孩子,我愿意用更多的爱和责任,让每个“问题孩子”都能走上正常的轨道,都能健康成长。
现在这个孩子还是会偶尔发脾气,但是次数越来越少了,我要一点一点教育他、改变他。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有责任让他们变得开朗、阳光,学会替人着想,也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都能健康成长、互相帮助,因为互相关爱而露出灿烂真诚的笑脸。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中方园双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8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