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师培训不能“画地为牢”

发布时间:2019-07-03 作者:王文艳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把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新思路。

然而,尽管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各方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参与培训的主动性没有预期那么高,原因何在?

从校本培训看,由于教师工作压力大,而培训任务日益繁重,不少教师将其当成负担。教师在备课上课之余,校本培训、课程与教研、读书活动等每周都有任务;假期还要参加远程网络学习……许多教师疲于应付。

从省、市、区统筹的培训看,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培训时间统筹难。为不影响教育教学,区域统筹的培训多数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占用教师休息时间。二是培训方式机械单一。在顶层设计方面,教师培训没有专门的指导性意见,也无专门的培训费管理办法。目前,区域统筹的教师培训费参照执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办法》。而《办法》规定:除必要的现场教学外,7日以内的培训不得组织调研、考察、参观,致使培训即便“走出去”,也是专家讲座+考察学校(幼儿园)的方式。而且,培训管理过于机械,基本是“换个地方圈起来训”。三是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诉求。尽管培训增加了征询教师意见的环节,但由于培训院校或机构课程资源限制,难以提供能够满足个性化选择的菜单。加之培训费往往低于院校收费标准,因此对办班规模有底数限制,只能整齐划一,不容个性化选择。

从国家、省、市搭建远程网络培训平台和个性化培训平台效能看,尽管培训机制日趋完善,培训内容日益丰富,但依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学习过程难掌控。尽管大数据已经可以分析教师选了哪些课、课时是否完成,但对于是否是教师本人在线学而非他人代替或代管,这是信息化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学习成效难以真实检验。教师是否真的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还是仅仅为了蹭学分,这也是信息化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次,在学习时间上仍要占用教师业余时间甚至牺牲假日时光。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在培训中忽略了“以师为本”。各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时的初衷是好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希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但一味在“逼你学”上下功夫,在“数量”上作规定,如果没有真正走进教师的内心、真正关心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真正关注教师个性化发展诉求,主动为教师发展服务,做再多的工作也难有好效果。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上述问题已引起不少地区、学校的关注和重视,探讨实施的许多做法效果显著。如为保障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培训,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切实落实简政放权。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将学校年度教师培训预算支出总额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支出总额的5%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校长业绩和教师绩效直接挂钩。在此基础上,再按每年师均1000元的标准向学校划拨师训专项资金,由学校自主支配,服务于教师个性化发展。

为尽可能不占用教师业余和休息时间,许多学校对各类培训作出统筹。如为保证远程网络培训的实效,一些学校将其纳入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拿出1-2个半天,或利用学生离校后时间,或利用期末考试后正式放假前一周,集中组织学习,避免学习流于形式。

为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青岛市一些局属高中学校有的充分发掘干部教师的“人脉资源”,由干部教师自由组团,进名校、访名师、取真经;有的依托专业化的培训机构,组织“游学研训”。崂山区也开始探索“研学实践”模式和“工作坊式”培训。“工作坊式”培训一般是专题性、小班化、互动式培训。“研学实践”模式是走出课堂、走进实地,开展观察、研究、实践。

为丰富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青岛市为全市教师研发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睿师平台,优选培训课程供学校、教师自主选课。其中“工作坊式”培训、“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深得教师喜爱。为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睿师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满足教师各方面发展诉求。

相比于专业知识,教师的境界、视野、胸怀以及人文素养更为重要。当前,学生研学蓬勃开展,教师研学、游学也应尽快列上日程,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我们期待国家能够出台《教师培训费管理办法》,可以对教师研学、游学作出界定,以区别于“变相旅游”。如组织语文教师有计划地走进课本所涉及的名川大山、名胜古迹、文化圣地;组织地理教师赴不同地貌地区探究;组织艺术教师写生、采风等。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

《中国教师报》2019年07月03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