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广州基地的积极组织下,我带领校长工作室成员结对帮扶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在帮扶过程中,我们直面现场、务本求实、精准发力,力求让凉山教育的精准帮扶真正发生。
我和团队成员扶贫的第一站是在海拔2300米的宁南县竹寿镇中心小学。在这里,教师邓勇波告诉我,他的工作与生活是“5+2”“白+黑”,因为这是一所彝族学生占多数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所有教师一周回家一次,平常在学校不分白天和黑夜,都是和孩子在一起。在华弹镇中心小学校,我见到了校长颜钰峰。这是一所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学校,颜校长告诉我,为了当地修建水坝,一年以后这所学校将异地重建,话语中流露出对百年老校的留恋以及对未来学校发展的忧思。
在那段日子里,我对教育如何精准扶贫有了更多的思考。因为,不同的学校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有的学校在教研与科研深度融合上缺乏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亟待引领;有的学校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有的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流失、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
如何做到精准帮扶?我们要通过适当的前期调研,在互动中调整帮扶预案;通过及时的现场沟通,在相互对话中回应现场诉求;通过合理的阶段预设,在相互磨合中调整帮扶目标。这也一次次告诉我,教育帮扶要从“给予”到“支持”。
从“给予”到“支持”,要有充分的尊重与信任。早在教育帮扶之前,我们就设计了同课异构方案,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送教,这让那些学校的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比如,在竹寿镇中心小学、披砂镇中心小学,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和无锡市连元街小学的教师与他们同上一堂课。同课异构活动点燃了帮扶学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在给予充分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给予我们支教者的信心,那就是:虽然需要帮扶的学校资源差、起点低、步子慢,但我们一直在向前走的路上。
从“给予”到“支持”,要有充分的聚焦与研磨。竹寿镇中心小学的教研与科研如何深度融合?披砂镇中心小学的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如何实现迭代升级?华弹镇中心小学的教师职业倦怠如何化解?多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要让教师成为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发展能力的人,这也是教育帮扶的核心问题。
在宁南县,我作了主题为《我们的“常春藤学院”——扬州市梅岭小学品质发展的实践之道》的讲座,介绍了“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内涵与特质,整体梳理了一所学校自身造血系统建构的路径、方法和策略。从校长、教师的表情转换中,我看到了宁南教师发展的蓬勃之心。
从“给予”到“支持”,要有充分的释放与联系。支教者的影响力应该体现在他们离开之后,而不仅仅是在场。这取决于是否建立了深度联系以及是否充分释放了帮扶区域的发展潜力。毕竟教育帮扶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弥补时空上的缺失,我需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帮助他们看见自身发展的潜力与储存的能量,然后找到并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华弹镇中心小学,当我和颜钰峰站在金沙江畔,望着遥远而又似乎模糊的未来,我能够感受到的是一所百年老校在面临迁址重建后的彷徨与忧思,学校的生命力如何在异地重建后不受环境影响?学校文化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延续与发展?学校的未来在哪里?在颜钰峰的思想中早已描摹出一条未来之路,那就是利用学校异地重建契机,借助学校信息化建设整合发展资源,让教育朝向未来。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需要扶贫学校的问题,又要从激发内生动力需求出发,让教育帮扶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
变帮扶主体的“单一性”为“系统化”。如果从教育帮扶的持续性、规范性等方面考虑,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学术研究部门以及学校、教师等共同参与。只有多维主体共同参与教育帮扶,明确不同主体的帮扶责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完善教育帮扶的顶层设计,最终才能形成教育帮扶的强大力量。
变帮扶目标的“单一性”为“系统化”。在教育帮扶过程中,对于教育帮扶对象的理解与认识需要实地感受,在此基础上教育帮扶的目标制定要遵循价值化、本质化、系统化等原则,要从教育文化构建的本质层面、教育发展内生动力的供给层面以及教育整体发展的策略层面等建立多维而立体的帮扶目标,做到由内而外、系统生成。
变帮扶内容的“单一性”为“系统化”。从激发教育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在教育帮扶的多维、立体目标的支撑下,建立多维的帮扶内容。具体应该包含: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学校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主题的系列化制定,学校教育新技术的运用与创新,学校教学评价的聚焦与变革,学校德育、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新主题、新观念、新路径。
变帮扶策略的“单一性”为“系统化”。从建立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看,要建立教育“支持”的机制,彻底改变单一“给予”的思维。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帮扶策略上进行改变,一方面应建立基于彼此的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只有将彼此的命运相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帮扶关系中的功利主义、短期视野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建立“三定”和“三动”策略,即“定期谋划、定期教研、定期总结”和“互助流动、多方联动、往来走动”。
在教育帮扶的日子里,虽然我看到了宁南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差距,也看到了宁南教育自身发展的差异性,但我更看到了未来宁南教育发展的希望。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领航班校长学员)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19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