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思想力校长

易炜:用爱与科学照亮学生未来

发布时间:2020-08-18 作者:张黎磊 陈素萍 来源:中国教师报

长不仅仅是一个职位,而是要给人以方向感,能培养人,激发教师内心的教育理想。在这所学校,掌门人为了办出学校特色,几乎付出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归零再出发。

————————————————————

易炜,湖北省宜昌市科技高中校长,宜昌市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省市三八红旗手、省中学教学科研先进个人、省市级优秀教师、三峡大学“国培”特聘教师。

————————————————————

坚韧:人都是要靠自己

1971年,易炜出生于四川一个书香之家,母亲是教师,父亲是中学校长。大学毕业后,她只身来到湖北宜昌市,初出茅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宜昌市郊区的薄弱学校十二中当政治老师,当时全校只有她一个专职政治老师,需要带初三至高三的课。

“也就是在这一年,因为要教四个年级,我把初中和高中的政治教学体系全部弄清楚了。”易炜说。

20世纪90年代的宜昌车少人少,易炜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江,上下班要走到江边搭机动船往返。没有关系可以调动,也没有任何怨言,她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父亲查出患肺癌住院,其间全市举办优质课竞赛,易炜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父亲住院半年后离世,易炜忍着痛失亲人的悲伤参加竞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十二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一等奖,当时在全校引起轰动。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学校后来提拔易炜做了学工处主任,那一年她27岁。

成为学校骨干和中层后,易炜开始觉得自己对学校有一份重任。女儿出生才两个月,领导询问她能否提前返校,有个班的学生实在太调皮,别的老师不带,想让易炜来当班主任。产假尚未休满,女儿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班主任又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岗位,想了想,易炜收拾收拾,带着保姆,抱着女儿,搭机动船直接住到了学校。就是这个“最差的班”,后来许多家长都想把孩子转过来。因为这段经历,多年后当了校长的易炜特别体恤青年教师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艰难平衡。

2001年,宜昌市教育局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十二中参照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办学模式筹建宜昌分校。原十二中教师只留下1/3,再从城区抽调初中骨干教师,从县市区选拔录用高中骨干教师。3年的时间倏忽而至,宜昌外国语学校(原十二中)成为当地最好的初中和受欢迎的高中。

因为全程参与了学校改革,加上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2003年易炜通过竞聘成为学校副校长、副书记,2012年又成为书记,直到2015年平调到宜昌七中当书记,兼高二年级一个文科班的政治老师。

忙碌的行政工作之外,易炜努力钻研业务,她常跟人说“在这里我是个异乡人,都是要靠自己的”。她的业务出类拔萃,但从来不曾懈怠,以她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和推广,引领带动优秀德育教师的成长。

执着:“在新大陆上建城堡”

2017年8月,宜昌七中正式更名为宜昌市科技高中。

面对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教职工和学生纷纷感叹“终于还是改了”,但在心里仍存有更多疑问。有教师甚至跑到校长办公室问易炜:“学校都改成科技高中了,我一个教历史的会不会被调走?”孩子们关心高考,问“以后要怎么上课”?

师生提出的问题,是亟待她去解决的——科技高中要怎么办?原班人马的教师队伍如何集体转型?经费缺口怎样解决……

问题一个接一个,时时刻刻在易炜脑海里萦绕。

“行动说明一切”,与问题相对应的是易炜果断快速的执行力。

暑假期间,易炜牵头组织招录了一个“科技班”,提出一系列培养规划,可惜学生和家长并不十分理解,应者寥寥,最后勉强招到43名学生凑成了一个班,入学平均分比同届另外7个班低13分。尽管跟预想有差距,但因为有了这个“科技班”,学校才有了一点“科技高中”的意思。

宜昌市科技高中是省内首创,“我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想到这里,9月份开学后易炜就带着领导班子成员分批踏上了开往北京、深圳、上海、南京的列车,到深圳科学高中等科技特色高中学习取经,一路上与骨干成员交流想法,碰撞思想。

这是明方向找出路、豁然开朗的旅程。易炜根据所见所闻和长期的积累,觉得学校改革的“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大一点”,完全可以把已经摸索到的“科技班”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和升级。结合本土实际和对接新高考的要求,她提出了“用爱与科学照亮未来”的办学理念,并提出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10年快速发展的框架。

创办学校需要清晰的规划和步骤,但科技高中绝不仅仅是机械完成步骤。校园里的所有行动都源自同一个教育理想的指引——“科技报国”!让学生在爱的滋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提升科学素养,激发科技潜能,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人。

因为这个教育理想,易炜不断团结起各路社会力量,四处奔走。她广泛邀请著名科学家到校进行科技讲座,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徐烨等一批科学大家走进学校;“博士进校园”则签约三峡大学理学院的8名博士、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团成员定期到校开展科普活动;加强与专利局、科技局、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的合作,对学校的科技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并联合举办科技节,掀起科技创新与发明的校园新风。

温情:教师是学校的财富

相对于科技高中迅疾的改革速度,一线教职工的观念和情感需要有逐渐接纳的过程。60年的办学历史,教师平均年龄49岁,学校的焕然新生,源自所有人的努力和默默奉献。

易炜雷厉风行,但凡说出的话就一定要看到结果。干脆如她,同样也为处理人事安排伤透脑筋。为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她曾一次性辞退10多个编外教师,“临时工”没有了,坐等退休的部分教师起初深感不解;学校乔迁,居住在原校址家属区的教师从零开始学车、买车,调整生活节奏……“改革如果没有大家的积极配合,走不到今天。”易炜对此深有体会。

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易炜始终坚持采用激励机制,她因事设岗,在待遇方面用足政策,住房公积金、误餐补助、五项奖励足额发放,人均增资3万元;教代会还通过了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鼓励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干部,就是干在前面的少部分人”。科技高中从不安排一线教师义务值班,都是中层及以上干部值班,时间从每天早7点到晚11点。不值班的教师心生感动,替他们要求补助,易炜则要求干部从自身做起,义务值班一直延续至今。

校园里的干群关系就这样通过一言一行建立起了信任,后来有位教师拿出10万元积蓄捐给学校,且婉拒媒体宣传,只提出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和资助贫困生。像这样默默无闻用行动支持学校发展的例子还有许多。

一次偶然的校园巡查,易炜看到一个小朋友站在教室门口等妈妈下课,但这位年轻教师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个人家庭困难。那个背着书包的小小身影,一下子就让易炜想到了从小学一年级就独自搭公交去上学的女儿。

开全校教师大会的时候,易炜拿出那张“等妈妈下课”的照片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年纪大的教师没有过重的家庭负担,带领学生经历过无数次高考,懂得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易炜坚持把资深一线教师视为最大的财富,鼓励他们利用优势发光发热,通过传、帮、带把优良传统教给年轻教师。

从那以后,科技高中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满勤在岗,兢兢业业。这一大转变让易炜更加注重团队的沟通与激励。

感恩: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教育是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在培养方式上,科技高中主要从信心和兴趣入手。

转型之初,学校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高校科学营活动,拓宽视野。在武汉理工大学科学营活动期间,学生们见到了院士及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现场讲座;参观了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材料复合新技术等国家重点科学实验室,学习体验材料成型原理及实验。

“我们接通了家庭电路,还焊接了一个音乐盒,刚开始由于知识掌握不熟练,还出了几次差错,后来才慢慢成功。这让我意识到牢固的基础知识有多重要!”学生李田露回忆道。

有一个男生性格内向,沉迷网络游戏,父亲很心焦迷茫。得知科技高中招生,“还有专门的计算机编程课”,这个曾经“无所适从”的学生,终于找到了适合他的成长环境,在科技高中如鱼得水,参加高级别竞赛屡屡获奖,教师和父母都感到很欣慰。

科技高中认真研究对接新高考,主动带领学生参与省市级、国家级、世界级高端科创竞赛,一步步走向更宽广的舞台。改革转型3年来,共有73名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4名学生获世界级奖项、10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5名学生获省级奖项、34名学生获市级奖项。其中,4名学生在WER2019世界锦标赛获二三等奖;3名学生在全国未来工程师总决赛中获过山车项目二等奖;5名学生在全国未来科技挑战赛中获编程项目、无人机自动赛二三等奖;2名学生的作品入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5名学生在省级机器人竞赛中获一等奖……把科创爱好逐渐发展为科技特长,这些学生在竞赛中成长,也在竞赛中绽放。

宜昌科技高中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也多次在全国和省市受到表彰。细心的人会发现,媒体上却很少有校长易炜的个人报道。

因为易炜始终把自己放在科技高中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与创业之后,反而更愿意说说她的学校、她的老师,还有学生。

“这么美丽、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科学的课程设置,还有师生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都是因为这一轮改革,我们才拥有。所以,我真正觉得,我们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在许多场合,易炜更愿意这样说。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19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