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深秋的印江县第一中学教室里,满桌“雨夜送医”的雷同作文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我摩挲着作文本上相似的语句,忽然听见多年前刀坝乡中学的读书声穿过时空——土坯教室里,孩子们正用方言背诵《春》,窗外的油菜花田涌动着金色的波浪。
破壁者的觉醒。调入县中的第一堂作文课,我见证了模板化写作的弊端。当城里孩子用“母亲像温暖的太阳”造句时,记忆里那个乡野男孩突然蹦出来:“我娘发火时像干红的辣椒,温柔时像煨热的甜酒。”这个对比像闪电劈开我的教学思绪。那是一个清晨,我站在刀坝乡中学的教室里,望着学生用方言复述《春》的场景。一个男孩说春风是“娘纳鞋底的棉线”,苗家姑娘说春雨是“天空在炒黄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比喻,与此刻县中教室里千篇一律的“母亲像太阳”“母亲笑得像花朵”形成鲜明对比。
玻璃窗上斑驳的树影与记忆中的油菜花海重叠,我忽然明白:文字的生机不在烂熟的重复里,而在带着露珠的生活中。
“三重门”的构建。一次谷雨清晨,我在《春》的教案上画下三个同心圆。晨光中,柏树垂落的剪影恰好将圆分割成三个扇形——这思考的层级瞬间框定了我“三维复述法”的雏形:原味复述促储备,技法解述促认识,转化复述促创新。
我把三张“任务清单”拍在讲台上:“首先用自己的话复述朱自清的春色图,然后解述他语句使用的技法,最后仿朱自清的语句创述夏景。同学们敢不敢?”这个挑战让学生眼前一亮。
原味复述的乡土革命。我所谓的“原味复述”是一种通过语言转化实现深度学习的方法。其核心并非简单背诵,而是通过“术语转译—逻辑遵循—场景再现”的三重认知加工,将学术文本转化成个体知识体系中的活性成分。
“要用农家阿婆都听得懂的话描述春风。”我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立刻在课堂掀起微型风暴。苗族学生阿彩的银镯在空中划出弧线:“春雨打在瓦棱上叮叮咚咚,是老天爷在唱花灯敲花鼓哩!”当她说出奶奶的谚语“雷公打鼓天炒豆,娃崽莫往田埂走”时,我突然顿悟——文字在乡谚里获得了新的生命。
最震撼的是学生阿强的表演。他蹲在椅子上突然吹一口气:“呼——这风会让老牛尾巴打卷儿!”全班大笑时,他认真解释:“真的!昨儿春风把油菜花吹得直点头!”教室里突然安静,我感到朱自清的铅字在乡野叙事中有了温度。就这样,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笑中,《春》的文字突然有了新的味道:“桃树杏树梨树,你挤我,我挤你,开满花,红的像鸡冠,粉的像落霞,白的像雪片。花里带着甜味,闭起眼睛,树上仿佛结满桃子杏子梨子。蜂子千千万万在花底说唱,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原味复述使阅读课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
技法解述的“手术”现场。“技法解述”是文本分析的显微操作,其本质是显性技法的结构化剥离与隐性思维的逆向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修辞赏析,而是通过解剖文本的“技术基因”,将作者的创作密码转化为可复制的认知模型。
这一过程既是对文本物质性的拆解(如句式、节奏、意象),更是对创作心智的透视(如逻辑推演、情感编码、认知策略)。比如,朱自清“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以“散”字为银针,刺破静态的画面——野花不是被刻意摆放的棋子,而是被春风随意抛洒的星屑。“像眼睛”让花朵有了窥探人间的灵性,“像星星”则将草地抬升成倒悬的夜空。草丛成为天地交界的绒毯,让具象与虚幻在针脚间交织,使用的核心技法是“动词+双重比喻+空间拓展”。
当学生明白了这一技法,大家仿述起来就更容易了:“旧书页里的银杏叶标本,蜷着身子像褪色的蝴蝶,像被月光晒干的吻,压在泛黄的段落间做时光的书签。”当拆解出核心技法“拟人化动词+形态叠词+动作可视”时,大家很快就仿述出“夏夜竹席沁着凉意,像老祖母摇蒲扇时哼出的童谣,蟋蟀声从草根处渗出来,染蓝了窗棂上的月光”。
转化复述的基因重组。我所谓的“转化复述”是介于模仿与创造之间的文本再生艺术,其核心在于结构性框架的延续与符号系统的置换。它不同于简单的口头仿写,而是通过“形式基因”的遗传实现“内容突变”,即在保持原文基本骨架可见性的同时,赋予全新的血肉肌理。
当那个总在作文本上画刀剑的男孩按要求交来《夏》的仿写时,办公室里所有的老师都围了过来。他笔下不仅有“萤火虫提着灯笼夜巡江湖”,竟还能在句子旁用红蓝两色笔标注着技法来源——蓝色箭头指向《春》的拟人手法,红色波浪线勾连《水浒传》的江湖气韵。这个把钢笔咬出牙印的男孩,从口述到仿写,将朱自清的《春》模仿了个八九不离十:“夏夜是铺开的玄色锦缎,蝉鸣乃天地吐纳的呼吸。西瓜在藤蔓上打坐修炼,老槐树捋须布阵,撒下满地雄兵。”穿汉服的文艺委员发现更深的秘密:“‘老槐树捋须’化用了‘欣欣然张开了眼’,但朱自清写的是少女初醒,他写的是老侠客!”这个发现让学生突然意识到,文学基因可以像乐高积木般拆解重组。
当粉笔灰混着草籽的清香落进讲台裂缝,整个教室都成了春天的培养皿,标点符号在阳光里分裂出新的修辞胚胎。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印江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