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研训之窗

深耕“田野行动” 唤醒“成长自觉”

——区域教师研训与校本研修融合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谢 鹃 李宏斌 马爱荣 来源:中国教师报

“田野行动”实践深耕项目是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十四五”时期教师培训48个常规项目之一,项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民族志研究为范式,采用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田野调查”策略,坚持“教育在场”,强化“教育田园”中的第一手资料,旨在探寻真问题、真需求,开展真学习、真研究,促进真改进、真应用,体现实践性、在场性、情境性、互动性,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实践场域,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研训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对症下药”,精准赋能教师发展

项目以基于“实践田园”的田野调查为起点,通过面向全区每一所学校进行“望闻问切”式诊断,以校为本组建“研修共同体”开展相互滋养型的应需指导和研训学习,同时通过OBE成果导向的伴随式行动研究,聚合其他所有相关项目团队的合力供给,唤醒学校或教师的学习自觉、成长自觉、发展自觉,强调“对症下药”的“精准赋能”。

项目要求“明确一个目标、做好三个坚持、聚焦三个主体、搭建三个支架、把握四个环节、发挥五个功能、落实六个步骤”等。

一个目标指助力学校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坚持指坚持“实践场域”的“具身式”研训路径,坚持“学习者中心”的“嵌入式”研训理念,坚持“研修共同体”的“众筹式”多边协作学习。三个主体指把培训者、参训者、学校管理者作为项目研修共同体的三大组成部分,始终关注这三类主体的学习需求和实际获得。三个支架分别指培训者的学术引领支架、参训者的实践学习支架、管理者的综合治理支架,并据此研制项目推进流程、项目应用模板、项目指导手册等。四个环节指“调研(诊脉)、分析(开方)、供给(抓药)、应用(治疗)”四个环节,做到精确诊断、精致供给、精准赋能。五个功能指发挥学院“培训、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五位一体工作职能,提供相关资源和服务,建立相关模式或流程,以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为核心目标。六个步骤则包括需求诊断、问题聚焦;研发课程、应需指导;应用展示、总结推广。

“联动推进”,构建协同研训生态

项目实施分五个阶段,即项目策划阶段、项目实践阶段、完善改进阶段、经验复盘阶段、迭代进化阶段。项目以“1+2+N的联动式”方式推进,其中“1”是指“田野行动”实践深耕项目;“2”是指“学研训用”“校本研修指导”两大项目的全程跟进、深度融合;“N”是指项目牵动下,21个“田野调查”行动小组、10个“学研训用”子项目组、若干“校本研修指导”项目组的矩阵式联合推进。

项目推进中实行“3+4+3”的策略。第一个“3”指三个深入:一是深入学校,开展诊断式需求调研。了解学校及教师的真问题、真需求,挖掘学校潜在优势,梳理学校存在的需求和困惑,汇聚培训资源,对共性和个性需求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指导。二是深入课堂,开展诊断式课堂观察。了解教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转化运用情况,观测学校校本研修开展情况和教师基本素养水平。三是深入教师群体,开展诊断式对话交流。聆听教师心声,了解教师所需,陪伴教师一起成长。

“4”即四个共识:一是减负担,助力不添乱。我们一直秉持“您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您没有需求我们绝不打扰”的培训理念。二是提质量,有需求必供给。“针对学校或教师的需求,有能力供给的我们直接供给;没能力供给的我们整合资源借力供给”。三是树标杆,以点带面。发现、培植、宣传、推广典型学校或典型教师。“帮助每一位教师个性化成长;帮助每一所学校特色化发展”。四是强特色,为朝阳教师画像。朝阳教师不能辜负“朝阳”两个字。要“面朝阳光,温暖向上;朝气蓬勃,行有力量”。

第二个“3”指向三个核心词:专业化、有温度、轻打扰。

“三维创新”,优化教师成长范式

实践中,这一项目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理念转变。项目以学校为实训场地,以教师为实训主体,开展嵌入实践的教师培训,立足个人和群体两个实践维度;推行教师体悟式学习方式,创设内在生长式的空间,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统合课程,构建出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体系。二是模式创新。项目根据“共同体、问题域、解题方法”三大核心要素,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线索,基于复杂学习机理,遵循激发认知冲突、对话生成意义、重构个人体系的逻辑思路,关注教育实践中实时呈现的多元需求、多元选择、多元评估、多元迁移的特征和行为,给予及时专业的引导,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研训模式。三是机制优化。采用“行政推动、专业带动、区域联动、科研牵动、创新促动”五动结合推进策略,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了项目群,联合矩阵式推进,建立融学习、研究、指导、展示、反馈、考核于一体的研训机制;建立了适应当下教师培训管理需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优化了 “五环递进”管理流程,实现了机制的优化。

经过三年多的区域探索与实践,该项目高度契合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取得了初步成效。项目有效促进了基层学校校本研修的质量,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自主学习与行动研究的热情,助力了教师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突破了以往教师培训的“瓶颈”,实现了“管理转制、研训转向、教师转变、课堂转型”四大功效,实现了研训效能的最大化。此外,项目采用行动研究法,嵌入“学研训用”研修模式,匹配“校本研修指导”任务驱动式项目,解决了学校或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真实困惑及现实问题,转变了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的内生状态。

教师的成长是本源性内生需求与情境性外因变量的综合促进过程。面向未来,朝阳区将持续优化完善“田野行动”实践深耕项目,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以及新质生产力要求,匹配人工智能的有效助力,进一步优化流程,改进策略,致力于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的个性化研训路径创新和模式创建,努力探索基于个体自适应需求的培训体系建设,使教师培训持续由大一统转向小而精,由体系化转向个性化,由外推力转向内驱力,实现个体与群体发展的双跨越,促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谢鹃系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院长,李宏斌、马爱荣系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