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卷有益

小叩诗心久方开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匡双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九诗心》写了9位诗人,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到汉代的李陵、三国的曹丕、晋朝的陶潜、大唐的杜甫、北宋的欧阳修、南北宋时的李清照,以及为南宋谱写了一曲挽歌的文天祥,最后一个则是清初的吴伟业,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诗史。可是,作者黄晓丹写的不是一部诗歌史,也不是一部文学史——书中所写的诗人用他们的文字呈现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读者感受到的则是千百载之下一颗颗依旧活泼泼的心。

不禁想问:诗人的心扉里,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九诗心》似乎告诉我们,诗人所思考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时间的焦虑、生死的辩证、乐极的哀情……钱钟书《谈艺录》序言里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其实,今人古人,更是心理攸同。

有3位诗人最能打动我,他们是李清照、文天祥、吴伟业。

李清照南渡,文天祥北行,吴伟业诀别,他们肩头扛住的是天地易主、山河变色。

往小里说,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的金石是物;往大里说,是往圣绝学,是文化传承。往小里说,文天祥是个人抉择;往大里说,是家国天下。同样,往小里说,吴伟业的爱情是个人情感;但往大里说,是乱世中个人颠沛流离里的种种遭遇,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群体命运。他们的种种命运,分开来看已令人哀绝,而同时出现在一本书里,更能逼人迫近自我生命的存在现场——似乎,他们的这种情感,就是李清照笔下的6个字:“且恋恋,且怅怅!”黄晓丹写道:“在写李清照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李清照生命故事的核心是离失。没有一个诗人像她一样,在开头就拥有如此之多,然后在一生中全部失去。”其实,文天祥、吴伟业固然没有李清照开始时拥有那么多,然而他们面临的又何尝不是“离失”呢?

景炎元年七月,文天祥从南剑起兵,17个月内转战福建、江西、广东,最终被俘。这其间,“文天祥的母亲、独子病死,妻妾被俘,六个女儿中两个病死、两个被杀、两个被俘”。吴伟业的离失,是繁华绮丽的江南,是曲散灯残的秦淮,还有与卞玉京的聚散离合……在时代的沉浮起落中,吴伟业离失的是担当和真情、尊严和气节,还有他们共同的青春岁月。

书中提及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时说:“追忆文学的共同特点是不可思议的壮丽。”我也愿意把文天祥、吴伟业最好的作品归纳到追忆文学里去。在时代离乱中,他们都有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这些回忆中,文天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壮志,“他们面对死亡如此坦然,是因为一死之中有指向未来的巨大意义”;又或者可能是心里的波澜壮阔——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江南士子谁不是青山憔悴,秦淮佳人谁不是红粉飘零……何处不是残山剩水,哪里没有落花败蕊”。

如果作者只是铺陈诗人离乱中的故事,那还无法真正亲近这些灵魂,贯穿全书的名篇细读才是叩响诗人心扉的重要砝码。我读过无数次的《投翰林学士綦重礼启》,我教过许多遍的《指南录后序》,我初读的《琴河感旧》,都在作者笔下细腻呈现。我常常想,这就是古典文学带给我们的慰藉——作者替我们叩响诗人的心扉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从而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

书中还提及了李陵、杜甫、欧阳修。李陵的“被故土放逐”“与挚友分别”“对昨日之我的背弃”带来的三重孤独,可否成为喧嚣时代的慰藉?杜甫在颠沛流离中依旧热爱生活——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后,依旧热爱生活——作者揭示的杜甫对“老妻”与儿女的书写,正是我喜欢杜甫的一个重要原因。欧阳修语言背后折射的是人格的力量、担当的追求,还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勇气。

我在午后读完了这本书,连续阴雨许多天之后突然放晴了一会儿。我想起了曼德尔施塔姆的一首诗,或许可以用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当大地入睡,热气散尽,天鹅的宁静映进野兽的灵魂,夜的纺轮一圈圈扩散着,西风送来裂岸的涛声……一天有一千次,我惊异于我自己,死于现实,又以同样不寻常的方式活了过来。”

也许,所有诗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生命“又苦痛又甘甜”,他们苦于时间的焦虑、放逐的孤独,痛于时代的土崩瓦解、风流云散,以及死于死亡本身;他们也甘甜,甘甜于记忆的绚丽,甘甜于他们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和意义追求。作者小叩诗人的心扉,诗人也终将为我们开启自我理解的大门;我们不仅看到自己,也看到过往所有的卓越诗人“又以同样不寻常的方式活了过来”。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