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席缝制的垫子上起步,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体育的温度与力量,陈绍武的教育人生,是一场始终“武”动着热爱与奉献的远征。从田间地头开启体育课、教脑瘫学生训练、自费买音响教老人练太极……他让体育超越课堂、超越校园,成为“挑战不可能”的力量之源。
————————————————
清晨六点的嵩明县兰茂广场,薄雾还未散尽,陈绍武已经站在太极队伍的最前列。他身着素色练功服,抬手时如行云流水,落脚处似磐石生根。身后既有白发老者,也有青年学子。作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一中学的正高级体育教师,他的头衔能列满一张纸——国家级田径裁判员、中国武术七段、健身气功六段……但当地人更愿意称他为“最美体育奉献人”。
40年教坛耕耘,30年公益坚守,从砖瓦厂中学的草席跳高垫到亚残运会的裁判席,从脑瘫学生的特殊训练计划到老年大学的太极课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绍武用行动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更刻画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鲜活模样。
草席上筑起的体育信仰
“体育能改变命运。”这是陈绍武最坚定的信条。1965年,陈绍武出生在嵩明县小街公社一户五姐弟的农家,排行老三,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贫瘠的土地、透风的土坯房、补丁摞补丁的裤子,都没有拦住一个少年向往奔跑的心。
从小就酷爱运动的陈绍武,学生时代经常在田径队、篮球队、武术队参加训练,“体育特别是武术给了我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陈绍武说。
1987年夏,22岁的陈绍武背着铺盖卷走进嵩明县第四中学,“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不过,当他推开学校体育器材室的门,一下子愣住了:一张掉漆木桌,两个水泥厂淘汰的椭圆形铁球,就是全部家当。学校坐落在荒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学生上体育课要跑到附近的山坡上。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从年少时就刻进骨子里的信念,成了陈绍武的“开山斧”。他带着学生丈量每一寸土地,把砖窑厂的草席缝成跳高垫,在春天返青的草地上教前滚翻;没有跑道,就用推土机推出的土路练冲刺;学校一年只肯买一个皮革篮球,他就向领导申请换成四个胶皮水球,让更多学生能同时练习运球。
1990年全县体育达标测试,这个“草台班子”竟以绝对优势拿下第一。验收的干部连连咋舌:“你们是不是造假了?”陈绍武笑着没多说,只让学生当场演示——泥地上翻跟头、跨障碍,少年眼里的光比奖牌还亮,“他们这才信了,体育精神从来不在器材好坏”。
这份信念的源头就藏在陈绍武少年时的单杠上。20世纪60年代,嵩明县小街小学里那副美国飞虎队赠送的单杠,是他的“健身神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陈绍武人瘦了、黑了,却更强壮了。英语老师一句“飞行员靠单杠练平衡”让他明白:体育不仅仅是玩乐,更是锻造意志的熔炉。
在北师大求学时,陈绍武亲眼所见,老师范学良都54岁了,示范跨栏时起跨攻栏、腾空上栏、下栏着地,连续跨三个栏,动作流畅连贯、一气呵成。在陈绍武看来,“特别有体育人的风范”,更让他坚信“体育人就得有股不服输的劲”。
从县四中到县一中,陈绍武带的田径队28年蝉联县运动会团体冠军,培养的学生在省、市赛事中摘得426枚金牌。“不是我们天赋好,而是陈老师教会我们‘咬牙’。”学生李垚如今是中学体育教师,他永远记得1991年市运动会前,陈绍武带他们在山道上反复冲刺,“他说‘怕累就别穿运动服’,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三十载公益路上的赤诚
太阳还未升起,兰茂广场上已有一群身着练功服的“银发”男女,举手投足间,一招一式,或头颈虚领,含胸拔背;或攻防相间,形神兼备;或呼吸吐纳,外导内引……而带队的就是陈绍武。他说:“青春是自己的,若只想着自己,它将黯淡;想着大家、想着社会、想着需要健康锻炼的人,它将绚丽。”从学校教师到社区居民,从监狱到老年大学,陈绍武的课堂永远向所有人敞开。
故事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当时陈绍武调到母校嵩明一中,见教师常年伏案工作,不少人失眠、腰酸。他利用饭后时间教大家练健身气功,“一开始就三五个人,练了半年,老师说‘吃饭香了,睡觉沉了’”。消息传开,县机关、社区的人都来请教,他索性把课堂搬到广场,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老年大学校长黄钰婷最懂这份坚守的重量:“陈老师的课从不收费,他还自掏腰包买音响、道具。有学员生病请假,他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慰问。如果有住院的,他还会去医院探望。”这份长久坚守背后的动力,一是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二是学员给予他巨大的精神回馈,陈绍武说:“我在老年大学取得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陈绍武看来,始终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理念的启功先生,还有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他的武术课教师周之华等一大批优秀北师大校友,一直激励着他坚持做公益。
“做好本职是根本,全民健身是责任。”这是陈绍武常说的话,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38年间,兰茂广场的老年健身队伍换了一批又一批,健身气功如同蒲公英一般传播向各地:县外、省外,甚至国外。
从“草台教练”到“全能专家”
嵩明一中的武术课永远是“爆款”。选修课报名时,学生挤破门槛,没选上的学生缠着他:“老师,加节课吧!”陈绍武穿武术服上台,抱拳亮相的瞬间,台下总会有阵阵欢呼声。“武术不老气,是民族智慧。”他边说边演示,拳头劈出带起风声,眼神锐利如鹰,“你看这力道,这气势,学生能不喜欢?”
这份专业底气来自一辈子的“充电”。在北师大学习时,陈绍武把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知识融入教学,让枯燥的动作变得鲜活。工作后,他把教案写满了一本又一本,从教学设计到格式书写都一丝不苟。
回溯20世纪90年代,陈绍武的教案堪称一部凝结心血的教学宝典。那些泛黄的纸页间,藏着他对教学的极致热忱:为了让学生吃透“三步上篮”的精髓,他一笔一画地画出分解动作图;讲解铅球投掷时,他不仅画出角度解析图,而且用物理原理详细推演投掷距离与角度的奥秘,让抽象的力学知识在笔尖化作可触可感的运动规律;就连迈步摆腿这样的基础练习,他也配上生动的示意图,生怕漏过一个细节。
除此之外,陈绍武自费参加60余次培训,从田径到健身气功,从裁判规则到运动处方,笔记记满了18本。2024年,59岁的陈绍武去河南登封参加了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培训,因为“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长流水”。
陈绍武的课堂从不是“一刀切”。教高中生武术,他用散打动作点燃体育热情;带老年大学,他把太极分解成“摸鱼”“抱球”等生活化场景;带田径队时,他用在北师大学到的心理训练法帮学生减压;指导武术专项生,他把力量训练细节融入经验。1992年带17名学生考体院,16人上线,其中7人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创下单县录取纪录。“他不只会教动作,更懂怎么让每个学生找到潜力。”同事毛绍红说。
有次年轻教师备篮球课,陈绍武逐字改教案,连队伍调动路线都画了三遍,他说:“课上不好,就是误人子弟。”这种较真让他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力。60岁的人,示范侧空翻依然利落;讲课时声音洪亮,不用麦克风也能传遍操场。
“陈老师的课,年轻教师都爱听。他能把武术讲成文化,把训练变成育人。”毛绍红说。一次,一个新教师来听课,被陈绍武误以为是逃课学生,罚他去跑步,后来这位教师说:“那堂课让我明白,体育课不只是跑跑跳跳,也是精气神的传承。”
在嵩明县教育界,陈绍武是公认的“体育大牛”。他编写的《健身气功》《武术》等校本读物,被多所学校采用;培养的200多名学生走进体育院校,如今遍布云南各地的校园。他总说:“最好的教材,是把知识揉进学生心里。”
让每个生命都向阳生长
对脑瘫学生小顺来说,陈绍武的体育课是照进生命的光。这个走路摇晃、左手蜷曲的少年,第一次上体育课后甚至连饭都抢不到。于是,陈绍武每天帮他打饭,专门为他设计平衡训练:踩着砖块走直线,顶着书本练站姿。“身体倾斜30度就容易摔跤,要像松树一样扎根。”陈绍武蹲在地上,一遍遍示范发力技巧。有次训练摔破膝盖,陈绍武一边给小顺涂药酒一边说:“残疾人不是‘不行’,是要找到自己的‘行’。”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小顺在脑瘫足球赛场上奔跑,镜头扫过观众席时,他仿佛看到了场边那个永远挺直腰杆的身影。
陈绍武的这份仁爱,藏在每个教学细节里。学生李雄想辍学去开挖掘机,陈绍武拉着他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体育能让你找到价值。”几个月后,这个曾连俯卧撑都做不了的男孩,在武术专项考试中拿了满意的成绩,并顺利考上了大学,如今又成了家乡的体育教师。“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你看起来‘不是这块料’。”李雄说。
对年轻教师,他是毫无保留的“引路人”。半年前,新入职的教师要参加教学比赛,陈绍武去听他的篮球课,发现“队伍调动烦琐,学生练习密度不够”。他逐点讲解改进方法,陪着磨课到深夜。后来这个年轻人拿下昆明市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陈绍武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就像练武术,一招一式都要到位。”
在老年大学,他的仁爱是给记性差的老人一遍遍重复动作口诀;他和每个新成员打招呼,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他在学员学会一个动作后带头鼓掌给予他们信心……学员胡俊仙跟着他练了7年,从急躁易怒变得平和从容:“陈老师说‘健身先健心’,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陈绍武曾经的学生李碧辉已经50多岁了,在李碧辉看来,陈绍武一直是个“亦师亦友”的伙伴,这些年来,当他们彼此遇到困难,或者有想不开的事情时,会打打电话互相倾诉、鼓励。“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体育锻炼一样,要自己给自己找苦吃,挑战自己、挑战不可能。”李碧辉说。
晨光再临,陈绍武又站在了兰茂广场。他身后,白发老者的太极行云流水,青年学子的武术刚劲有力。这个从草席垫上走出的体育人,用40年光阴证明:教育的力量从不在轰轰烈烈,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理想信念如磐石,道德情操如春风,扎实学识如利剑,仁爱之心如暖阳——这就是陈绍武的“四有”教育人生,也是一位“最美体育奉献人”动人的底色。
————————————————
陈绍武,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一中学教师,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田径裁判员,担任高中体育教师已经37年。曾带领学生获得多项体育赛事金牌,培养了2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6名国家一级运动员、2名国家级健将。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金质奖章获得者。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